•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自媒體 查看內容
    • 30233
    • 0
    • 分享到

    中國“碳中和”正在掀起一場全球革命

    2021-8-25 14:43

    來源:

    局長以前每次跟人說環保問題,大家的感受都不是很深,甚至很多人還覺得歐美國家對環保議題的迷之熱情,已經到了“腦子有點那個大病”的程度,否則也不會讓嘩眾取寵的瑞典環保少女成了意見領袖。


    但問題是,相比已經有點瘋了的環保組織,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又是另一個極端,我們對氣候問題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和背后隱藏的巨大社會變革,甚至缺乏基本的敏感度。


    事實上,碳中和注定將會成為你今后“衣食住行”變化的關鍵,它可能會影響你的“吃肉自由”,埋藏著人類下一場技術革命,引領未來50年中國幾乎所有重點產業的發展方向,而產業的發展方向就意味著,錢的方向,人的方向,教育的方向,以及你未來生活、工作的方向。


    它不僅僅是一個環保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還會是一個貿易問題。跟歐洲在碳中和上的野心相比,特朗普和它的貿易戰可能都屬于小打小鬧。


    比如2021年7月14日,歐盟就宣布了一個一攬子應對氣候變化的提案,其中階段性的減排數據和目標都已經是老生常談,反而是一個貿易問題最為惹人關注:方案提出歐盟要在五年后,也就是2026年,正式開始對外征收碳關稅。


    歐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新聞發布會


    重建一個WTO?


    就在歐盟宣布碳關稅提案的兩天后,2021年7月16日,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


    這本身是一個巧合,但又不是一個巧合。



    歐盟的碳關稅提案,有一個學名叫做“碳邊界調整機制”


    什么意思?就是以碳排放權的價格作為世界貿易體系的新邊界。你跟它的碳價差不多,那你們之間就不用彼此交碳稅,你們就是“一國的”;你比它的碳價低,那你就得補齊差價,它才跟你做生意。




    從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碳關稅的情況取決于“相對碳價”,那碳價又是怎么定的呢?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來定。


    歐洲的碳交易市場啟動于2005年,至今有歐盟27個國家和英國、冰島、挪威等加入其中。歐洲碳價近期基本市場徘徊在40-50美元/噸,是全球碳價最高的市場,年成交額在2000億歐元左右,成交量70-80億噸,2020年占到了全球交易所成交總額的88%,全球總交易量的78%。這是歐盟提出碳關稅最重要的基礎。


    而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則還處于起步階段。從2013年開始,國內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八省市開放了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近兩年試點地區的加權平均碳價大約在40-50人民幣/噸,成交額在100億人民幣上下。


    在此之前,碳關稅早就被歐盟提出過很多次,但這是第一次在正式提案中公布方案細則,首批涉及的行業有五個: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這里面中國對歐盟出口最多的是鋼鐵和鋁,體量也不大,按照2019年數據只有60億歐元左右。但如果覺得歐盟未來不會擴大碳關稅的征收范圍,那就過分天真了。


    歐盟和其他發達國家在碳排放上的結盟傾向性很強,中國銀保監會就做過一個研究,假定歐盟和G7結成碳關稅聯盟,共同對中國出口征收碳關稅,影響的出口額大約是1.1萬億美元,大概占中國2019年出口總額的40%。


    眾所周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叫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經濟全球化和目前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的基礎即在于此。重新界定全球關稅和貿易的規則,意味著一套全新的世界經濟體系和商貿邏輯,從這個角度來說,歐盟在碳關稅上的野心無異于要重建一個WTO。


    螞蟻森林是不是一個陰謀


    有市場,自然就有玩家。拋開宏觀競爭的層面,單看特斯拉靠賣碳積分已經賺了超過33億美元,你就知道這個市場的利益有多大。而什么事一旦和錢聯系到一起,就會露出一絲骯臟而又誘人的氣息,格外適合散布陰謀論。比如局長就曾經收到過私信,問我螞蟻森林到底是不是阿里的撈錢陰謀?


    當然不是。


    我見過很多人聊這個事,有說是的有說不是的,但很少有人真能聊明白。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復雜,因為核心就三個字:所有權


    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基礎,就是將企業的排放權,視為一種產權,這樣碳排放權就變成了一種虛擬商品,然后才有了買賣交易。所以想弄明白你的資產有沒有被螞蟻“私吞”,只要弄清楚整個流程里的所有權問題就好了。


    螞蟻森林這個項目是北京環境交易所(現已更名為“北京綠色交易所”)做的技術支持,環交所的報告里對螞蟻森林項目的描述,是“將用戶日常使用場景納入到碳減排的模型中,通過公益基金會購買個人碳賬戶中積累的綠色能量,并將其轉化為植樹行為”


    北京環交所報告PPT


    這句話看起來有點復雜,其實就是螞蟻森林這套機制的三個部分:


    一是評估。

    你在螞蟻的種樹攻略里,可以查到“5大項,31小項”獲得能量球的方式,每種樹也有不同的“能量標價”。這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將你的減排行為轉換成你的碳資產(能量球),二是確定你的碳資產的價值,也就是多少能量球=1棵樹。


    二是交易。

    當你點擊“種樹選項”,其實并不是直接將能量球兌換成了樹。能量球其實是被公益基金會買走了。但這筆“錢”沒有打到你的賬上,螞蟻或慈善基金會作為代管方,拿著這個錢去買了樹,再幫你把樹拉到阿拉善給種了下去。

    表面上是你拿能量球換了樹,實際上操作的流程是你拿能量球換了錢,錢再換了樹。


    三是捐贈。

    截止到上面兩步,不管是能量球的所有權,還是樹的所有權,理論上都還在你的手里。所以最后一步,是捐贈——捐給國家。




    能量球是你的,能量球換來的樹是國家的,螞蟻提供平臺渠道,促成交易,出錢得名,其實從頭到尾都沒什么搞陰謀的空間。至于有人說這些能量球攢起來,等以后碳交易市場對個人開放了,就可以換很多錢……只能說大家的想象力是真的很豐富。


    一是碳市場不是天然互通的。就像你在A股開戶不可能去買美股的股票一樣,市場本身是有邊界的,這些能量球只是支付寶承認的碳資產,并不是國家承認的碳資產。螞蟻做了你還能換樹,螞蟻不做你只能換個寂寞。


    二是正規碳市場交易的排放權是以噸計的,目前中國的碳價大約在40-50元/噸;歐洲的碳價大約在50歐元/噸;1噸=1000千克=1000000克。打開支付寶看看你攢了5年的歷史能量,就算有天賬戶還真就直接互通了,普通人也別指望這個發財……


    但阿里做螞蟻森林,真就是花大錢做公益求個名聲嗎?


    那就更不是了。


    其一,它未必真的花了大錢;其二,狼行千里吃肉,商業公司下大力氣做產品,要說沒有利益訴求,純屬胡扯。


    阿里在螞蟻森林上的獲利點主要有三個:


    一是圖個日活,爭奪用戶的時間和精力,增加用戶粘性,提高App打開率和打開頻次;


    二是圖名,碳是用戶省的,樹是公益基金會對接的,螞蟻森林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平臺,打通渠道,這個體系的構建是最難的,但要論實際付出的資金成本,其實并不算高,但宣傳和科普效果極佳,你花一萬倍的錢去買廣告都未必有此奇效。


    三是圖一個經驗——螞蟻森林的初衷,還是一個金融產品。根據螞蟻森林產品經理祖望的回憶,這個項目誕生于公司推動綠色金融的戰略,最初只有一個“碳賬戶”的按鈕,初衷是試驗和探索一套能夠使個人參與進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機制。種樹是項目組為了讓一切更加“互聯網”才玩出的花活。


    個人的碳排放交易短時間內都不會開放,但一旦開放,在這方面有經驗的螞蟻金服對于政府來說,就是最合適的系統合作開發伙伴;對于老百姓來說,就是早就用慣了不用換的渠道入口;對于市場來說,它就是最有競爭力的企業,甚至很容易構建出一個碳排放的線上交易所。這背后可以想象的利潤空間是以億級計的。


    所以與其說螞蟻森林是一個陰謀,我更愿稱之為一場“陽謀”。


    只要吃相不難看,賺錢嘛,不寒磣。


    “碳中和”將如何顛覆我們的生活


    螞蟻森林固然有可能成為中國老百姓接觸碳交易市場的一個入口,但就目前來說,它依然只是一個阿里用來增加支付寶DAU的小程序游戲而已。相比于碳中和對生活真正的影響力,無異于一滴水和太平洋之間的差距。


    就拿我們前面說過的貿易問題來說,如果歐盟的野心是想要重建一個WTO,那我希望你回顧一下自己20年前的生活——這就是貿易問題對中國人最切身的影響。


    2020年9月22日,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也即后來所說的“雙碳”戰略。


    局長以前和人聊宏觀政策,最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這跟我有什么關系?


    其實關系大了。


    政策具有傳導性,就比如從這個雙碳戰略里,你就幾乎能窺見未來50年中國幾乎所有重點產業發展的方向。而產業的發展方向就意味著,錢的方向,人的方向,教育的方向,以及你未來生活、工作的方向。


    比如局長以前講過光伏,也講過寧德時代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這三個加起來,其實就是發電——儲電——用電,一個典型的全鏈條的能源替代和減排方案。


    往大了說,是環境問題在背后推動了中國光伏產業的崛起,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從油到電的新能源革命。往小了說,局長以前講過的那些公司,隆基股份、寧德時代、蔚來小鵬理想的誕生與發展,以及這些公司創造的就業崗位,都和“碳中和”的大方針分不開。


    拿建筑業和房地產來說,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數據,中國碳排放前三名的分別是:發電和供熱行業,制造業和建筑業,交通運輸。其中制造業和建筑業占比23.2%。如果以產業為劃分標準,那僅建筑業的碳排放,就會占到所有產業的52.9%。



    這意味著,想要把碳排放量減下來,環保建筑、節能建筑的需求將是不可回避的。以后你們買房可能不光要看廚房廁所漏不漏水,可能還要看客廳臥室省不省電,整棟建筑是不是零碳建筑,否則有可能要交別人十倍的物業費。


    甚至你吃個肉,都有人在研究人造肉。因為畜牧業和漁業的碳排放總額,占到每年農業碳排放總額的31%,如果將來把這一部分納入到溫室氣體監管之中,就意味著農民都得有排放指標才能養牛養豬,自己指標不夠就得去買,成本迅速飆升到馬上吞噬你的“吃肉自由”。


    比如牛肉就肯定是漲價重災區,以前50塊錢一斤,一旦納入碳排監管,可能要200塊、300塊一斤;牛奶80塊200毫升,別說沒有吃肉自由,喝奶的自由都沒了。這就是為什么現在那么多人去研究人造肉、燕麥奶,因為植物蛋白的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是牛肉的一百七十分之一。


    這個系數對于牛肉來說,就是170倍的生產成本;對于豌豆來說,那就是170倍的利潤空間。



    就連各種虛擬貨幣挖礦未來在中國的前景,都和碳中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根據《經濟學人》數據,2019年全球挖礦的耗電量是全球總耗電量的千分之一,而全球挖礦產業目前有70%在中國,如果不加控制,中國每年在比特幣挖礦上消耗的能源,將會在未來幾年達到意大利或沙特整個國家的耗電量,對應碳排放將高達1.3億噸。即便不出于金融考量,僅僅出于碳排放的考量,未來挖礦產業在中國也必定面臨越來越強的監管壓力。


    在貨幣問題上局長以前還講過目前國際貨幣的美元-石油體系,美國就是因為掌握了石油作為錨定物,才確立了美元的核心地位;但這個錨定物不是不會變的,按照各國對碳排放總量的關注程度,很難說下一個錨定物是不是碳。


    “碳中和”會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頂層設計,對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有著指示性的意義。有些產業可能會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有些則全新的產業和賽道則會被創造出來,深刻地改變我們衣食住行的每一個方面。所以永遠不要以為政策離你很遠,事實是生活中從不缺少政策影響,只是你缺少發現政策影響的眼睛。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