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是工業企業集聚發展的核心單元,目前,中國有各類產業園區15000多個,園區產出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度達到30%以上[1] 。相關研究顯示,2015年中國工業園區CO2排放總量約為28億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1% ,是我國碳中和目標下減排的關鍵空間載體。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陳呂軍教授等認為,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能效提升、能源結構優化、碳捕集等減碳路徑,預計2015—2050年全國園區可減排二氧化碳18億噸,在2015年基礎上減排60%以上。雙碳目標下,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工業園區,應該如何科學、合理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防止運動式“減碳”,最終實現園區碳中和?山西科城環保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聯合MSC通過梳理碳中和園區相關概念、碳中和體系及國內外案例,編制《碳中和園區案例集》,以期為園區碳中和提供思路和方法。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積極推動園區綠色低碳轉型,從生態示范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低碳示范園區、綠色園區到近零碳園區,不同示范園區管理目標有所差異,但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大量低碳發展經驗和做法,涌現出一批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為下一步發展碳中和園區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支撐。
表1 我國示范園區類型

目前,雖然我國尚未推出碳中和園區建設相關政策和標準,但全國多地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不約而同的就碳中和或零碳園區作出重要表態,各組織機構也開始著手編制各類園區的碳中和指南及標準。繼北京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成為全國首個被認定為碳中和的園區,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山東國網德州供電公司產業園區、上海中國花博會園區等也通過專業機構碳排放核證,獲得“碳中和園區”稱號。
碳中和園區是指在園區核算范圍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減源、增匯、負碳技術及管理創新等方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碳的“零排放”。因此,碳中和園區建設的核心是實現“產碳”和“消碳”之間的平衡。
園區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園區要實現碳中和,制定具體的減排戰略,首先需要明確園區碳核算體系,其中包括碳核算范圍、排放源及核算監測方法。
步驟:核算范圍——識別涵蓋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類別及氣體種類——選擇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公式——制定監測計劃(智能搜集+人工填報)
根據GHG Protocal的“范圍系”,從價值鏈角度出發,園區碳排放范圍可劃分為三類:
范圍一:園區運營范圍內的所有直接溫室氣體排放。
范圍二:園區外購電力所產生的間接排放,也包括蒸汽、加熱、冷氣等。
范圍三:因園區活動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包括供應鏈/價值鏈上下游可能產生的所有排放,比如原材料的采掘、生產和運輸,產品和服務的使用等。
?? 價值鏈上的范圍與排放概覽[3]
大量研究表明,比起直接碳排放,由原料、交通運輸、能源開采等上游生產引起的隱含碳排放占園區整體碳排放比例較大。因此范圍三更能全面反映園區生命周期的碳足跡。但由于數據獲得困難,當前大部分企業/園區碳核算多限于范圍一和范圍二。
核算排放源和氣體種類確定
園區碳排放源可按照兩種類型分類:
類型I:基于排放部門,包括工業生產、農產品生產、能源供應、建筑和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廢棄物處理、景觀碳匯。
類型II:基于排放過程,包括一次能源燃燒、二次能源使用、其他化學過程(焚燒、填埋、污水處理過程)、碳匯。
類型II可看作類型I中每一項的分類統計單元。
?? 碳排放源類型、排放氣體及核算結果表征[4]
核算方法
國家尚未出臺針對園區的碳核查方法和標準,目前園區碳核查多需借鑒其他尺度(企業價值鏈、城市或國家)的文件或園區碳核查研究文獻。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咨詢機構都在針對產品/企業/園區建立自動化核算系統,通過智慧網路系統實現園區碳核查的實時監測與評估。
表 2 國內外碳排放核算方法
發布組織及年份 | 名稱 | 使用范圍 |
2006 ISO | ISO14064 溫室氣體管理規范 | 政府、市場和其他利益相關者 |
2009 BSI | 碳中和承諾新標準(PAS2060) | 產品全生命周期 |
2011WRI et al. | 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標準(修訂版) | 企業 |
2011 WRI et al. | 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價值鏈(Scope3)核算與報告標準 | 企業價值鏈 |
2011 ISO | ISO14067 產品碳足跡國際標準 | 企業產品 |
2011 北京大學 | 中國低碳園區的系統測算技術與評估體系 | 園區 |
2013-2016 國家發改委 | 24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 工業企業 |
2017-2020 歐盟 | EU-ETS(歐盟碳交易市場)MRV (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體系)制度 | 工業企業 |
2018 ISO | ISO14064 溫室氣體管理規范:2018 | 政府、市場和其他利益相關者 |
2015-2018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 12個行業及通用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核算與報告要求 | 工業企業 |
2019 IPCC | 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 2019修訂版 | 政府、市場和其他利益相關者 |
2019碳核算金融聯盟(PCAF) | 金融業溫室氣體核算與報告指南 | 金融行業 |
2020 生態環境部 |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發電設施(征求意見稿) | 企業 |
2021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 7個行業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報告要求 | 行業企業 |
園區碳中和領域
主動措施:一是盡最大可能減少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采取節能減排等措施;二是將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消除掉或收集起來,包括增加碳匯和使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
被動措施:在實施以上內部措施仍無法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情況下,可通過購買CCER對園區生產生活總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核銷。
碳中和公式:碳排放-碳匯-CCUS=認購CCER
園區溫室氣體排放主要包括工業生產、能源供應、建筑和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廢棄物處理、景觀碳匯等排放部門,因此,碳中和園區的建設需要緊密圍繞零碳管理、零碳能源、零碳產業、零碳建筑、零碳交通、CCUS、零廢棄、碳匯景觀等7個領域展開。

?? 園區碳中和策略
下期預告:碳中和園區案例


參考文獻
[1]陳呂軍,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工業園區必須做出貢獻. [EB/OL]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1-03-31)/ [2021-0803].
https://www.ndrc.gov.cn/fggz/hjyzy/fzxhjj/202103/t20210331_1271412.html?code=&state=123.[2]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工作方案[EB/OL].https://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3762117/part/3762118.pdf
[3] wbcsd,世界資源研究院,中國情結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標準(修訂版)[R],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9
[4]陳彬,楊維思,產業園區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 ( 3) : 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