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自媒體 查看內容
    • 4921
    • 0
    • 分享到

    減碳與經濟增長,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2021-7-21 13:28

    來源:


    答案尚不清晰,但沒有一個國家愿意在經濟衰退中實現碳中和


    文 | 徐沛宇  

    編輯 | 馬克


    越來越多的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但經濟增長與減碳至今仍然相斥,人們尚未找到魚與熊掌兼得的新路徑。


    根據7月8日發布的2021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下稱bp年鑒),2020年全球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量創1945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但這是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的結果。


    bp年鑒已連續發布70年,是能源行業享有盛譽的報告。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Spencer Dale) 對包括《財經》在內的中國媒體表示,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去年碳排放量下降的趨勢將難以維持。


    用去年全球下降的GDP除以二氧化碳的減排量,得到的數字為1400美元/噸。“這可看作去年的減碳成本。”戴思攀說,這一成本高昂、不可持續,世界需要找到經濟增長與減碳共存的方式。


    過去一年里,承諾實現凈零排放的國家數量迅速增加,現已覆蓋全球約 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多數國家的承諾還缺乏政策措施的支撐,歐洲已率先嘗試打造碳中和與經濟增長共存的新路徑。7月14日發布的《歐洲綠色新政》,即是歐洲做此嘗試的開始。




    01 

    減碳與經濟增長仍相斥


    2020年全球掀起了碳中和熱潮。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20年初,承諾凈零碳排放的國家覆蓋的碳排放份額不足20%;到2020年底,這一數字已接近60%。


    承諾凈零碳排放的國家和公司比例


    為了降低碳排放,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加快能源轉型,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據bp年鑒統計,2020 年全球風能和太陽能裝機容量迅猛增長,合計增長238 吉瓦,比歷史峰值高出50%。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導致交通領域的石油需求大幅下滑,2020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同比下降9.3%。同年全球能源消費總量下降 4.5%,為1945 年以來的最大降幅,其中近四分之三的降幅源自石油消費下降。


    能源消費的下降使得全球碳排放量下降超過 6%,亦為1945 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這些數據似乎表明世界正朝著碳中和的目標前進,但這只是一個假象。沒有一個國家愿意在經濟衰退中實現碳中和,而2020年的減碳模式無法實現經濟增長。


    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了正增長,也是為數不多能源需求上升的國家之一,同時碳排放量亦同步上升。據bp年鑒統計,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量增加2.1%,同時碳排放量增長了0.6%。


    戴思攀表示,中國去年的能源消費增長與GDP增長幅度是吻合的。2020年,中國經濟能源強度沒有下降,也就是說GDP增長了多少,能源消費量也增長了多少。




    核心原因,是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即能效并未提高。包括中國在內,全球的石油和煤碳消費占比都在去年有所下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份額在增長。但如果不提升能效,GDP的增長必然還需消耗更多的能源,減碳也就面臨挑戰。


    “世界經濟已開始恢復,封禁措施正在逐漸取消,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增長。”戴思攀說,2020年的情況是一個例外,還不能變成常態。


    新技術的商業化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因,全球減碳前景還面臨技術挑戰。國際能源署今年5月發布的《全球能源部門2050年凈零排放路線圖》(下稱零碳路線圖)提出,到 2030 年,全球大部分減排任務可通過當前技術來實現。但到 2050 年,幾乎一半的碳減排將需要目前處于示范或原型期的技術去實現。


    例如,在重工業和長途交通運輸領域,更高比例的碳減排將寄望于目前仍處于開發階段的技術。



    02 

    碳中和需要新經濟增長模型


    如果不做出更多的改變,全球經濟發展與減碳的矛盾將更加激化。如何找到碳中和與經濟增長共存的新路徑,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關鍵因素。國際能源署的零碳路線圖指出,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的前提是,2030 年世界經濟將比目前增長約 40%,但能源消費要減少 7%。為此,要在全球大力提高能效,使 2030 年之前能源強度每年平均降低 4%,降速約為過去二十年平均水平的三倍。


    戴思攀認為,要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減碳,需要做到兩點:一是改善能源強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每單位的GDP增長所需要的能源消費量;二是改善二氧化碳強度,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更多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球已經在這么做了,但需要做得更快。


    歐洲的能源轉型走在全球最前端,目前正在試圖引領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德國工業協會主席(BDI)Siegfried Russwurm說,只有在去碳過程中仍然保持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歐洲的氣候計劃才會成功并找到追隨者。


    7月14日發布的《歐洲綠色新政》宣布,到2030年歐洲的溫室氣體排放要較1990年減少55%,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為此,歐盟提出了包括2035年起禁售燃油車,大力發展電動車和氫能,改革碳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國際能源署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共同研究認為,在各國積極減碳的情況下, 2030年全球GDP比基于當前趨勢的測算值高出 4%。


    上述兩家機構認為,到 2030 年,全球年度能源投資總額將猛增至 5 萬億美元,帶動全球 GDP 增量每年提升 0.4 個百分點。隨著全球從新冠疫情中恢復,清潔能源和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空前增長,2030 年投資額將是現在的三倍多,這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私營部門和政府在清潔能源(包括能效)、工程、 制造和建筑行業等方面的支出猛增,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


    但更多的研究人士認為,目前還沒有找到減碳和經濟增長共存的清晰路徑。


    在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主辦的“碳中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引擎”研討會上,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碳中和目標使得二氧化碳成為了重要的生產要素,但二氧化碳的價格很難制定,有很多爭議,因此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變量。比如在碳中和目標下,滯脹會出現嗎、化石能源成本會上升嗎?制造業、科技創新是否面臨新的機遇?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碳中和讓經濟增長有了新的約束條件,短期內的經濟增長會面臨考驗,但實現碳中和需要立足長遠,它將帶來一場至少持續45年的系統性技術變革,各經濟體都應該及時作出調整。


    劉世錦說,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是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技術,而不是減少生產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備能力的情況下人為打亂供求關系。最近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就是教訓與警示。


    作者為《財經》記者徐沛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