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安全法》實施在即,相關企業應如何維護隱私安全?
“面對數據共享和隱私保護的困境,打造以
區塊鏈和隱私計算為底座的多類平臺將成為一種破局之道。”中國電信翼支付區塊鏈研究院院長賀偉14日在中國互聯網大會上表示。
他表示,數據價值的發揮在于數據融合,但數據融合存在著成本高、風險大、數據留存等諸多問題,隨著《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及行業監管條例的推出。“多方數據直接融合并參與計算的傳統數據融合模式漸入死胡同。”
業界普遍認為,具有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和匿名性等特征的
區塊鏈技術,有望搭建出新的信任體系。但由于發展尚不成熟,隱私保護不足、計算與存儲能力薄弱等問題制約了其應用價值。而隱私計算則成為彌補、解決區塊鏈上述問題,促成其商業落地的有效補充。
以區塊鏈和隱私計算為底座,可以實現數據價值的“可用而不可見”。而該技術的商用和產業化發展,也離不開各行業數據安全需求的升級。
“從近期一些熱點事件中可以看出,大國間數字安全博弈在升級,針對數據安全的治理力度也持續走強。”
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吳沈括在上述大會上表示,在此背景下,相關法律法規相繼出臺,而對于應用端,如何在技術層面提高數據安全、筑牢信息安全底座顯得尤為重要。
以4月份發布的《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為例,該辦法明確,被審查主體為基礎設施運營者。
“區塊鏈要服務實體經濟,要服務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常務副理事長何寶宏13日在2021可信
區塊鏈生態大會上如是說。
在他看來,以前的區塊鏈,可以認為是“消費區塊鏈”,而現在則轉變為,要做“產業區塊鏈”。
根據中國互聯網大會上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落地場景已從
金融這個突破口,逐步向實體經濟和政務民生等領域拓展。2020年,區塊鏈產業鏈已初具規模產業,產業整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已有超過80家上市公司涉足區塊鏈領域,積極部署
供應鏈金融、資產管理、跨境支付、跨境貿易等領域的應用。
今年以來,產業區塊鏈發展的政策持續優化。5月份,工信部、中央網信辦正式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其中明確,到2025年區塊鏈產業綜合實力達到世先進水平,產業初具規模。
7月12日,工信部公布的《網絡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3年,網絡安全產業規模超過2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5%。根據該意見,將針對數據安全共享需求,加速推動可信計算等技術產品研發和推廣落地。
地方政府也加快支持力度。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止到7月初,全國已有33個省市出臺區塊鏈專項政策,如
南京、
上海等地方政府均開出最高1000萬元的單項政策獎勵。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經中央網信辦備案的
區塊鏈應用系統共1229個,已建立起40余個區塊鏈產業園,產業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初步形成。
“但也應注意到,在產業區塊鏈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應用區塊鏈技術時,仍存在諸多挑戰。” 中國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長、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秘書長魏凱在前述可信區塊鏈生態大會上指出,例如,創新風險高,建設成本居高不下,互聯互通的問題難以解決,商業模式的持續性仍待挖掘等。
“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區塊鏈在技術層面已經走到了前面。下一步,應當在區塊鏈的治理和商業模式上深入探索、創新。”魏凱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