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日至6月3日,在“鏈接未來——浦江創新
論壇區塊鏈發展專題論壇”上,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多倫多大學教授龍凡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龍凡介紹,
區塊鏈技術肇始于一個三十年前美國科學家構建的數字概念,其衍生的
數字貨幣誕生至今只有短短12年,卻已在世界范圍內引發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在龍凡看來,區塊鏈因
比特幣而被公眾所知,卻也因比特幣而被大眾誤解。實際上,區塊鏈在技術上只是一個由全網共同維護的分布式賬本,因分布式共識技術而具有了公開、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這些特性結合在一起,進而產生了去中心化的信任,構成了區塊鏈技術獨一無二的價值。
“區塊鏈技術最先應用于比特幣,也確實在很多地方被當作賬本使用,以致于很多人把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畫上了等號。但實際上記賬僅是區塊鏈的眾多功能之一,區塊鏈還可以作為一個平臺運行代碼,完成復雜的計算任務,承載各種各樣的應用。”龍凡認為,區塊鏈的價值在于以去中心化和共識技術建立“信任”的嶄新思維方式。
龍凡說,區塊鏈讓社會生活中稀缺的信任通過這一數字技術確立起來,一旦被推廣運用,有望重構生產關系,大大地解放生產力,其意義不啻于前幾次工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
他表示,如今在技術層面,隨著以上海樹圖為代表的新一代高性能區塊鏈技術的突破,每秒可處理交易量已經達到比特幣的428倍,
以太坊的75倍以上,區塊鏈系統的性能瓶頸正在逐步被消除,已漸漸具備賦能實體經濟的技術基礎。
對于區塊鏈監管難題,龍凡表示,主要因為既有的監管技術落后于區塊鏈這種新技術,所以暫時形成了一些監管盲區。只有把握好監管的尺度,才能給區塊鏈技術一個健康發展的環境,在現實世界與區塊鏈世界的邊界上部署監管體系,結合大數據工具分析公開透明的區塊鏈交易歷史,這足以對鏈上資產流動形成有效的監管。
澎湃新聞記者也從論壇中獲悉,上海目前正加快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積極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是上海科技創新的重點工作之一。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王曄介紹,目前,上海從事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的企業已超過400家,初步形成了徐匯西岸、楊浦區塊鏈大廈、靜安市北
區塊鏈生態谷等特色產業園區。同時,上海也正在推動搭建技術交流平臺,培養分布式共識技術專業人才,推動分布式共識技術的普及與深入研究,為進一步優化生態創造良好的條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