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如何助力碳中和?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明確要求。
我國能源結構一直是富煤少氣貧油,消費結構以高碳為主,化石能源占80%以上。每年平均碳排放量超過100億噸。目前國內去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的艱巨任務尚未完全實現。
碳,是指二氧化碳。人類在社會生活生產中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對生存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如若放任不管,將加速未來環境的惡化。這些溫室氣體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于是以碳排放命名。碳排放的治理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
2021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首次錄入碳達峰與碳中和。這些詞究竟代表什么呢?
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達到峰值后便不再增長,并實現逐步下降趨勢。
企業、團體或個人通過建造可再生能源項目、節能減排、或植物造樹造林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零排放”。
對于這兩個概念我們容易誤解為首先進行碳達峰,碳達峰實現后進行碳中和。其實不然,碳中和在前期就需要做好工作布局與統籌規劃,為碳達峰實現后的工作打好扎實的基礎。
甲工廠每年耗電5億度,折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8萬噸(意為火電廠生產5億度電排放48萬噸二氧化碳)。乙工廠每年耗電3億度,折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9萬噸。假設當地政府對這兩個企業當年的碳排放配額為25萬噸,則甲、乙兩工廠均面臨碳排放超標的問題,甲工廠超排23萬噸(48-25=23),乙工廠超排4萬噸(29-25=4)。
若乙工廠通過建設可再生能源項目、植樹造林等手段獲得二氧化碳的核證減排量(CCER)10萬噸,則可以抵消自身超排的4萬噸二氧化碳,剩余的6萬噸核證減排量可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獲利。對于甲工廠來,假設其沒有任何的節能減排以及新建可再生能源計劃,甲工廠需要在碳交易市場購買23萬噸碳排放權配額來滿足當年的履約需求。
丙工廠不超標,并且自發建設了可再生能源以及植樹造林項目,產生了50萬噸二氧化碳核證減排量。于是丙工廠就可以將這50萬噸二氧化碳核證減排量在碳交易市場賣給有需求的企業,如甲工廠。
如此,市場上的所有企業的碳排放將會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未來隨著可再生能源與植樹造林的發展,這些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逐漸被抵消中和,這就是碳中和的實現過程。(目前全國各地對于碳排放的政策均有不同,此例子只是為了便于理解,具體政策請咨詢當地有關政府部門)。
隨著我國近些年在碳排放治理中的不斷實踐與探索,一些關于碳排放的政策與具體規定陸續出臺,涉及到企業自身節能減排的指導性具體化政策也在逐步討論與完善。
目前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所共有7家,分別是: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和重慶碳排放權交易所。
如表可見,目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的主要交易標的為各地區納入碳排放配額名單企業的碳排放額,以及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其中CCER的交易是全國性的,碳排放配額的交易尚有地域性限制。
經過各大碳交易所的持續努力,我國碳市場從探索階段進入穩固階段。據統計,自2013年至今我國碳市場已經具有一定的活躍量。
如圖可知,目前國內碳市場中,廣東碳交所的累計成交量與累計成交額最大,成交量達到7755萬噸,成交額近16億元。其次是湖北、深圳、北京、上海。天津與重慶的成交量與成交額目前相對較小。
路漫漫其修遠兮。近年我國高能耗生產企業積極思考碳減排等方面的問題,部分化工企業在今年陸續著手準備碳減排等工作。由此可見,國內市場對于節能減排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并具有前瞻性眼光。
近年,國內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迅速,部分可再生能源龍頭企業已步入國際行列,加上國家政策的助力,未來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將助力我國碳中和百年大計更上一層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