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 “碳中和3060”論壇成功舉辦
4月20日,由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中信證券、寧夏寶豐能源聯合舉辦的“應對氣候變化‘碳中和3060’論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國內外氣候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學者、商業領袖,以及國際機構和投資機構代表等300余位嘉賓匯聚一堂,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探討有效解決方案。
論壇開場,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與綠色發展專項基金秘書長李海巖宣讀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書面致辭。
解振華指出,2021年既是我國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又是我國走向碳中和的元年,是推進全球氣候治理、落實《巴黎協定》的關鍵一年。在這樣重要的歷史節點由不同利益相關方共同發起探討碳中和之路,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生態文明出謀劃策,也為新時期科研、金融、企業的轉型與合作提供平臺,恰逢其時,很有意義。
我國的研究院所、金融機構和民營企業一起,共同響應碳中和號召,并以最快速度創建第一家獨立的民間碳中和智庫,通過科學和戰略研究指導創新與企業轉型,這是中國自下而上全民應對氣候變化、邁向碳中和的有力證據,順應了世界范圍內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浪潮。
解振華希望本次論壇能夠助力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及碳中和轉型,為百分之百落實習近平主席對外宣示目標建言獻策。
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人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內在需求,是中國結構調整、產業變革、能源革命的必由之路,是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自主選擇。同時,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努力也為保護人類家園要做出貢獻,真切期望本次3060論壇的真知灼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重大貢獻。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
中國在2020年主動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這是超越了2015年提交聯合國的國家自主貢獻的新努力,也是走向源頭治理的努力。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的一員。在氣候變化這個領域,各個國家共同努力,能得到很多共識,可以有共同的行動。人類需要互助,人類需要共享,期待著眼于共同的美好未來,共享智慧成果。
在國家落實碳中和3060目標的發展過程中,大學科研院所、智庫、金融機構、企業的力量匯聚到一起,能讓這個目標更有支撐和落腳點。
Michael B.McElory
哈佛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環境項目主任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這是中國于2020年9月做出重要承諾后,進一步推動2060年碳中和前景的重要論壇,我們相信盡快實現中國提出的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必須要有各個學科的貢獻,要有來自政府部門和各機構同事們的貢獻。
如果說政府間就氣侯合作的溝通大門已經重新開啟,來自民間的、自下而上的推動需要配套跟上,這就是清華大學氣侯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愿意與寶豐能源、中信證券和北大能源研究院聯合舉辦今天論壇的原因和動機。十四五是一個關鍵期和窗口期,需要有迎難而上、只爭朝夕的精神,為國家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偉大事業做出貢獻。
碳中和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感謝主辦方的遠見卓識,組織了這次碳中和論壇。希望將碳中和這個時代的命題,做深、做廣、做精、做準,在碳中和的大潮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宏觀目標既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堅定承諾,也是融入新時期全球產業鏈的關鍵舉措。我們認為碳中和與碳達峰的持續推進將給中國的產業結構、生產與生活方式帶來根本性變革,也將對中國金融業的格局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勇擔社會責任歷來是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價值追求。作為科技領先的綠色能源企業,寶豐能源爭當綠色低碳發展的生力軍,首創將“綠氫”、“綠氧”直接接入化工生產系統,打通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實現碳中和的科學路徑,在今天的論壇現場我們的項目將啟動正式投產。
碳中和是一場偉大的歷史變革,時代的進步,更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新技術、新能源和新工業革命。在國家碳中和愿景引領下,我們舉辦本次論壇,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凝聚智慧,貢獻力量!
論壇現場,劉燕華副部長、杜祥琬院士、于貴瑞院士、賀克斌院士,劉科院士、黨彥董事長、賈峰主任、外交部北極事務特別代表高風司長、北京市政府參事室李昕主任、橋水資產管理公司中國區總王沿總裁與論壇主辦方代表李政常務副院長、金之鈞院長、楊明輝總經理、黨彥寶董事長,共同見證發起北京寶豐碳中和研究院。
北京寶豐碳中和研究院是全國第一家由民營企業發起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民間智庫。研究院本著“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宗旨,秉承科技創新精神,匯聚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產業人才、金融人才,致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平臺,探索有效、可行的路徑,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智慧。
研究院重點開展碳中和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研究,為國家碳中和提供方案建議和決策參考;深入實施碳中和領域前瞻性科技研發,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技支撐;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廣泛支持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產業轉型升級和行業高質量發展。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化學系、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信證券、隆基綠能科技等21家科研院校、金融機構、企業應邀擔任北京寶豐碳中和研究院理事單位。
論壇期間主持人與寧夏現場連線,全體參會嘉賓共同見證了寶豐能源國家級太陽能電解水制氫綜合示范應用項目正式投產,這標志著寶豐能源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碳中和”之路全線開啟。
論壇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院研究員于貴瑞,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代表文康農,聯合國環境署中國首席代表、原環保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涂瑞和,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等重量級嘉賓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解決方案發表主旨演講。
演講內容將陸續發布 敬請期待
論壇特別設立了四個圓桌討論環節,與會嘉賓圍繞不同主題展開深度對話,共享經驗教訓,碰撞智慧火花。
圓桌論壇一由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主持。從左到右依次為:王毅,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海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徐華清,能源基金會總裁鄒驥,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賈峰,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
圓桌論壇二由清華氣候院常務副院長李政教授主持,參與討論的嘉賓為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李君發,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李建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清華大學化工系黨委書記王玉軍,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主任姜培學,清華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系主任王燦。
圓桌論壇三由中信證券總經理楊明輝主持,圖為現場連線代際投資公司聯合創始人David Blood。現場參與嘉賓包括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落基山研究所常務董事兼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婷,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綠色金融委員會副秘書長梅德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華夏基金國際部行政負責人潘中寧,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
圓桌論壇四由中信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楊帆主持,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原黨委書記、正局級調研員李水華,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丁建平,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博導葉茂,中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焦在月,沈陽鼓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杭州制氧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邱秋榮,中國船舶第七一八研究所制氫設備工程部主任張玉廣參與討論。
論壇上,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清華大學化工工程系、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清華大學化學系、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全球環境研究所、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寶豐能源集團、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中國船舶第七一八研究所、杭州制氧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大學科研所、金融機構和企業共同發起碳中和產學研聯盟行動倡議,倡議全文如下:
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緊迫挑戰,是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當前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并深刻影響全球產業鏈重構,必將帶來廣泛而深刻地系統性變革。
深化產學研協同合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路徑,綠色低碳轉型是落實碳中和目標的第一引擎。從氣候治理的戰略布局與政策推動,末端治理和源頭治理的科技驅動,到綠色金融拉動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以及企業的“碳中和”自主創新行動,都需要產、學、研系統間的強力聯合。為此,我們倡議發起“碳中和轉型‘產學研’聯盟”,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擔使命、共獻智慧、共同行動、共享成果,努力為實現碳中和愿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有益貢獻。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實現碳中和需要國際社會緊密合作。在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王彬彬主持的國際經驗互動環節中,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項目主任Alexander Fisher、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政策總監李琳、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建宇、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副首席代表房偉權分享對全球攜手實現碳中和的真知灼見,并介紹了國際最新進展和全球優秀案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