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中國比特幣挖礦對碳排放和全球氣候的影響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于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件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絡。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依賴于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可以在不借助中心化權威(如銀行)的情況下進行有公開記錄的點對點交易。
近年來,比特幣價格瘋漲,現在更是接近6萬美元一個。獲得比特幣的方式叫做挖礦,就是利用專業的計算機,進行比特幣挖礦,比特幣挖礦需要不斷消耗和/或擴大計算機的處理能力,而這與能耗增加有關。
由于比特幣挖礦需要消耗大量電力,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由于電價便宜,而且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可用于建設比特幣礦池,因此,這些地區成為比特幣挖礦的理想地區。截至2020年4月,全球最大的幾個比特幣礦池均在中國,中國占據了比特幣全球算力的75%以上。
2021年4月6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汪壽陽、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關大博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發表了題為:Policy assessments for the carbon emission flows and sustainability of Bitcoin blockchain operation in China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中國與比特幣挖礦相關的能耗和碳排正在快速增長。如果不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管和政策調整,這些影響或威脅到全球為可持續發展付出的努力。

目前,全球排名前五比特幣礦池——Poolin、AntPool、F2Pool、BTC.com、ViaBTC,均在中國,截至2020年4月,中國占據了比特幣全球算力的78.89%。

研究團隊利用一個模擬的碳排放模型,追蹤了中國比特幣區塊鏈操作的碳排放流。根據當前的比特幣挖礦潮流,他們估計區塊鏈操作的能耗會在2024年達到約297萬億瓦時的峰值,并將產生約1.3億公噸的碳排放。這個數值超過了歐洲全部中等國家(如意大利或捷克共和國)的全年溫室氣體排放量。
作者認為政策干預對于減輕這些影響至關重要。不過,在將不同情景輸入他們的模型后,作者發現碳稅等現行政策在遏制比特幣行業的排放方面效率不高。他們反而發現,針對比特幣挖礦者的個體化定點調控政策是改變當前能耗結構并減少區塊鏈操作未來排放的最佳方式。
來源丨生物世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