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實現碳中和需要近40年?!
2021-4-1 21:19
來源:
GreenFortune-SH
??兩會最關注的“碳達峰”和“碳中和”,讓垃圾分類來助力!
對于“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國家戰略目標,有人提出疑問,為什么實現碳中和需要近40年?
專家指出,想要實現碳中和,要加減法雙管齊下,既要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也要增加碳匯、發展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從而實現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因此,只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既不合理,也難以實現。增加碳匯這一方式必不可少。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唐小平這樣解釋,國際社會所談的碳匯,主要是指森林碳匯,即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并儲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
種樹是“碳中和”的一種方式
有規劃地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
可以提升森林碳匯能力
從1973年到2020年,47年時間里,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從12.7%增長到23.04%,幾乎增長了一倍。
此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表示:“這是我國近40年來對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的成果。”
據國家林業局研究,植一棵樹每年固碳4-18kg,在20年(計入期)里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80-360kg,可取中值220kg作為每棵樹在一個計入期內的固碳量用以計算。相當于看電視2291.6個小時/丟106.7公斤垃圾/使用電腦21年/洗熱水澡130.9個小時……
為了共同推動
“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實現
種樹雖然相對緩慢,但勢在必行
而且樹林在吸收二氧化碳之余
還可以凈化空氣、防風固沙、改善環境
對于我們的生活幾乎可以說是
有百利而無一害

如果不能在戶外親手種下一棵樹
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一顆綠色的種子
保護環境,從日常的方方面面
為碳中和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片源自網絡
參考資料:北極星電力新聞網
@國網四川電力
關注上海綠色賬戶
學習并參與環境保護
一起讓我們的魔都更美麗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