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17 15:15
來源:
內容提要:
核心提要:碳達峰與碳中和(雙碳目標)是全球大勢所趨。雙碳目標的提出不僅彰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大國擔當,更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恪守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有序推進雙碳目標實現至關重要。雙碳目標問題是系統性問題,涉及到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節能、碳技術與碳市場等,重點在于能源結構調整與節能降耗。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光伏、風電等非化石能源將加快發展,傳統能源將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節能節材與循環利用將日益得到重視,碳技術(捕集、封存、利用)與碳市場將得到更積極探索。建議重點關注新能源、節能節材、電能替代、循環經濟、傳統能源轉型升級、碳技術與碳市場等領域投資機會。
我國宣布將碳達峰目標提前,并首次提出碳中和,將有力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化是減排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我國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先后四次提出相關國際承諾。2020年9月提出的“雙碳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將加速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行動。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既是大勢所趨,又非一蹴而就。碳中和難度遠高于碳達峰。有序性(從達峰到中和是循序漸進,經歷較漫長過程)、平衡性(溫室氣體排放既是生態環境問題,也是發展權問題,減排速度應當與經濟發展、技術發展相契合)和多元化(應用多元化技術,形成立體式的減排體系)尤為重要。
雙碳問題是以能源為主的系統性問題,關系到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核心是降低CO2排放強度與總量,由近及遠重點是“節能減排”、“調整能源結構”、“發展碳技術與市場”。雙碳問題重點在能源,但非單純的能源結構調整,同時涉及經濟社會諸多方面,如節能環保、工業、建筑、交通等。近期從中央到地方、從各行業到企業都紛紛出臺相關政策與規劃以促進雙碳目標的實現。減少CO2排放,具體涉及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大部分,供給側將以電力系統為核心,推動能源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需求側將以工業為重點,多措并舉,包括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材料循環利用、使用低排放原料等。在減少排放的同時,加強CO2的吸收、捕集、利用等碳技術與碳市場也將逐步得到更加積極地探索。
關于投資,建議重點關注新能源、節能節材、電能替代、循環經濟、傳統能源轉型升級、碳技術與碳市場等領域投資機會。一是節能減排方面,考慮到現階段節能減排將是最現實有效降低CO2排放強度與總量的措施,或未得到應有重視,重點關注該領域余熱余壓利用、裝配式建筑、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等細分賽道相關投資機會。二是能源結構調整方面,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將是大趨勢,重點在于市場高度關注的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和儲能領域,同時還需關注電能替代,以及氫能源、天然氣(化石能源里最低碳)、水電、核電、地熱等零碳低碳能源領域。三是傳統能源轉型升級方面,能源結構調整并非一蹴而就,“碳中和”也并非完全零排放(實為凈零概念),且許多傳統能源企業也在紛紛“擁抱”雙碳目標,以“剩者為王”和“轉型為王”的思路關注具有核心競爭力、不易被替代、積極探索轉型發展的相關公司。四是關注相對遠期的碳技術與碳市場下相關機會。
風險因素:1、自然因素導致的全球氣候預期變化;2、主要國家或經濟體退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協定,或不履行相關承諾,拖累全球減排步伐與相關國家參與積極性;3、碳達峰和碳中和相關政策力度或落實效果不及預期。
正文目錄
一、碳達峰與碳中和的背景與內涵
二、我國溫室氣體來源與減排舉措
三、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下的投資機會
四、風險因素
一、碳達峰與碳中和的背景與內涵
1、總體認識氣候變化和碳排放
1.1、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氣候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通常由溫度、降水、光照等氣候要素的統計量來反映。
氣候變化是指長時期內氣候狀態的變化。氣候變化有兩方面表現形式:一是氣候平均值的變化,如溫度整體下降或者升高;二是氣候離差值的變化,是指目前的氣候狀態偏離正常狀態的程度,氣候離差值增大,氣候狀態的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將愈加明顯。
氣候變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的變化、火山活動、大氣與海洋環流的變化等;人為因素主要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包括人類生產、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圖1: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2: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導致氣候變化
資料來源: GFDL,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全球變暖是目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其原因是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溫室效應增強。
溫室氣體主要包括水蒸氣(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氫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等,其中除水蒸氣外的其他溫室氣體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成為當前減排的重點。
溫室效應是指地球主要通過地表吸收來自太陽的輻射,并以長波輻射(熱輻射、紅外輻射)到宇宙。某些長波輻射被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所吸收。這些被吸收的能量再向各個方向輻射,向上輻射的部分從大氣較冷的高層消失到宇宙之中,向下輻射的部分使地表增溫。
圖3:溫室效應產生的機理
資料來源: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4:人類活動產生的主要溫室氣體
資料來源:PennState,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快速增長,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等一系列嚴重后果。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最近一次評估形成的《氣候變化2014綜合報告》,自1850年以來,全球人為CO2排放快速增長,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趨勢性上行,過去30年里,每10年的地球表面溫度都依次比前一個10年的溫度更高。人為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溫升、海平面上升具有高度相關性。
圖5:全球逐年和累計人為CO2排放
資料來源: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6:全球平均溫室氣體濃度
資料來源: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7: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溫度變化
資料來源: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8:全球平均海平面變化
資料來源: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1.2、 溫室氣體的來源與構成
(1)關于溫室氣體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核心是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一是CO2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在全球和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的占比分別超過七成和八成。二是現有技術條件下,CO2減排難度低于其它溫室氣體。CO2減排目前已有相對清晰的實施路徑,如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替代化石能源發電,有效降低電力行業CO2排放;通過氫能使用,降低鋼鐵等工業CO2排放;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有效吸收CO2。
從全球來看,二氧化碳排放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5%。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The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長,其中CO2增量最大。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59.1±5.9GtCO2e(十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化石(包括化石燃料和碳酸鹽)相關CO2排放約38.0±1.9Gt,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65%,加上土地利用變化(land-use change)帶來的排放,CO2排放占比上升至75%左右。
圖9: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UNEP,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從我國來看,二氧化碳排放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0%以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2014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23.01億tCO2e(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CO2排放102.75億噸,占83.5%;若考慮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LULUCF)帶來的吸收量,則CO2凈排放占比為81.6%。需要特別說明的是,2014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是我國官方披露的最近期數據,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數據,2019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40億tCO2e左右,較2014上升14%左右。因此,下表中排放量絕對值會有所上升,但比例關系不會有明顯變化。
表1:2014年中國溫室氣體來源、排放、吸收情況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2)關于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兩方面,與能源相關排放占比接近90%,工業過程排放占比略超10%。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2014年二氧化碳排放(不計吸收)中,能源活動占比86.9%,工業過程占比12.9%。農業活動、廢棄物處理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較小,可予以忽略。2020年,根據清華氣候院“中國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項目成果介紹”,二氧化碳總排放量113.5億噸,其中與能源相關排放100.3億噸,占比88.4%;工業過程排放13.2億噸,占比11.6%。
表2:2014年中國溫室氣體分部門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工業生產過程的CO2主要集中于非金屬礦物制品、金屬冶煉、化工,占比分別約7成、2成、1成。2014年我國工業生產過程排放13.3億噸二氧化碳,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排放9.15億噸(主要為水泥),占68.8%;金屬冶煉排放2.73億噸,占20.5%;化學工業排放1.42億噸,占10.7%。
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中可分為供給端和需求端來拆解其結構。供給端,煤炭、石油、天然氣排放占比分別為77%、17%、6%。根據Global Carbon Project初步測算,2020年中國煤炭、石油、天然氣CO2排放量約為72億噸、16億噸、6億噸,總計94億噸,與清華氣候院總量數據(100.3億噸)相近。煤油氣三者排放占比分別為76.6%、17.0%、6.4%。需求端,不計間接排放,電力、工業、建筑、交通排放占比大致為“4-4-1-1”關系;若計間接排放,工業、建筑、交通排放占比大致為“7-2-1”關系。根據清華氣候院《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綜合報告,2020年電力、工業、建筑、交通四部門CO2排放占比分別為40.5%、37.6%、10.0%、9.9%;若計用電帶來的間接排放,則根據工業、建筑、交通用電量占比計算,三者排放占比約70%、20%、10%。
圖10: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構成
資料來源:清華氣候院,Global Carbon Project,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11:中國化石燃料和碳酸鹽相關CO2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Global Carbon Project,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12:中國分部門CO2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清華氣候院,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3)關于工業二氧化碳排放
從全球來看,2018年工業占全球CO2排放總量(不計土地利用變化帶來的CO2排放)的46.8%。UNEP數據顯示,2018年化石(包括化石燃料和碳酸鹽)相關CO2排放約375億噸;IEA數據顯示,2018年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CO2排放約335億噸;二者差值約40億噸,占總排放的比重為10.7%,參照我國工業過程CO2排放占CO2總排放的11%-13%,基本可認為上述差值屬于工業過程CO2排放。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335億噸CO2排放中,發電供熱CO2排放140億噸,占比41.7%;制造業、建設、能源生產相關CO2排放(不計發電供熱間接排放)77.7億噸,占比23.2%。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全球能源分析與展望》數據,2018年全球工業用電占終端用電總量的41.2%,因此我們判斷工業中與能源相關CO2總排放約為77.7+140×41.2%=135.4億噸。工業總體CO2排放約為135.4+40=175.4億噸,占全球CO2排放總量(不計土地利用變化帶來的CO2排放)的46.8%。
水泥、鋼鐵、化工是工業中CO2排放最大的三個行業,比重約為17.2%、16.7%、12.1%(2015年)。基于上述方法,測得2015年工業CO2排放約174億噸。根據麥肯錫《Decarbonization of industrialsectors: The next frontier》,2015年水泥行業CO2排放約30億噸(占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排放的80%),鋼鐵行業CO2排放約29億噸,化工行業CO2排放約21億噸(其中合成氨排放5億噸,乙烯排放2億噸),占工業總排放的17.2%、16.7%、12.1%。
表3:全球工業和重點行業CO2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IEA,UNEP,麥肯錫,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從我國來看,鋼鐵、水泥、化工CO2排放占CO2排放總量的比重約16.2%、15.7%、7%。2019年,中國化石燃料相關CO2排放約98.1億噸,連同工業過程CO2排放,共計109.9億噸(假設工業過程CO2排放占全部CO2排放的10.7%,與2020年相同)。根據麥肯錫數據,2015年全球水泥、鋼鐵、化工CO2排放30億噸、29億噸、21億噸。假設單位產量CO2排放不變,則2019年中國水泥CO2排放17.2億噸,占全部CO2排放15.7%。中國鋼鐵CO2排放17.8億噸,占全部CO2排放16.2%。另據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測算,鋼鐵行業占全國碳排放總量15%左右,是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行業,與我們測算結果大致吻合。化工行業產品眾多,基于主要化工產品大致估算我國化工CO2排放占全球1/3,即排放約7億噸,約占全國CO2排放的7%(2015年)。
圖13:全球和中國粗鋼產量
資料來源:Wind,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14:全球和中國水泥產量
資料來源:Wind,USGS,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分用能形式來看,除電力產生的間接排放外,全球40%工業CO2排放來源于燃燒供熱,以滿足各類低溫(<100°c)、中溫(100-500°c)、高溫(>500°C)需求。
圖15:工業中40%CO2排放來源于燃燒供熱
資料來源:麥肯錫,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4)關于建筑二氧化碳排放
建筑全過程包括建材生產階段、建筑施工階段、建筑運行階段,各階段CO2排放占CO2總排放的28%、1%、22%。2018年我國建筑全過程CO2排放總量為49.3億噸,占全國CO2排放的比重為51.3%(此處對全國CO2排放或未考慮工業過程排放,導致各占比略偏大)。其中,建材生產階段CO2排放27.2億噸,占全國CO2排放的比重為28.3%;建筑施工階段CO2排放1億噸,占比1%;建筑運行階段CO2排放21.1億噸,占比21.9%。
圖16:2018年中國建筑能耗和CO2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17:主要建材能耗與CO2排放
資料來源: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5)關于交通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交通CO2排放占比24.6%,其中公路交通占比18.2%。根據IEA數據,2018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燒CO2排放335.1億噸(未計工業過程排放,下述占比會略偏高),交通CO2排放82.6億噸,占比24.6%;公路交通CO2排放60.9億噸,占比18.2%。
中國交通CO2排放占比9.6%,其中公路交通占比7.9%。根據IEA數據,2018年中國化石燃料燃燒CO2排放95.3億噸(未計工業過程排放,下述占比會略偏高),交通CO2排放9.2億噸,占比9.6%;公路交通CO2排放7.5億噸,占比7.9%。
2、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框架
2.1、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歷程
氣候變化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得到廣泛研究,80年代逐漸引發全球關注,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各方政治力量角逐的舞臺之一。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主要涵蓋研究支撐和公約協定兩條主線。
圖18: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協調機制的兩條主線
資料來源:UN, 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1)研究支撐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支撐機構,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于1988年聯合建立的政府間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總結氣候變化的“現有知識”,評估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旨在為決策者提供有關氣候變化嚴格而均衡的科學信息。
IPCC大約每6年發布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支撐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制訂。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IPCC相繼五次完成了評估報告,這些報告已成為國際社會認識氣候變化問題、制訂相關應對政策的主要科學依據。
(2)公約協定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基本框架,通過《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補充條款)、《<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巴黎協定》對2008-2012年、2013-2020年、2020年之后三階段減排行動作出了安排。
從目標要求來看,減排壓力逐漸加大。《京都議定書》規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件一所列發達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2008-2012年(第一承諾期)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減至少5.2%;《<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規定附件一所列締約方在2013-2020年(第二承諾期)內將溫室氣體的全部排放量從1990年水平至少減少18%;《巴黎協定》提出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C以內。
從執行方式來看,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轉變。《京都議定書》和《<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在總體減排目標下,劃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件一所列發達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各自減排量。《巴黎協定》規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各方根據不同的國情,逐步增加當前的自主貢獻,并盡可能增大力度。
表4: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公約協定
資料來源:UN,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2.2 巴黎協定明確全球目標
當前全球平均溫升約1°C,根據巴黎協定要求,上升幅度須控制在2°C以內,并努力限制在1.5°C以內。氣候變化長期研究表明,當前人類活動估計造成了全球升溫高于工業化前水平約1.0°C(可能區間為0.8-1.2°C)。全球變暖超過2°C,大概率將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普遍和不可逆轉影響。若能將溫升控制在1.5°C以內,將更有助于降低熱浪和暴雨等事件的風險,對于處于熱帶的發展中國家、島嶼國家及其他脆弱國家和地區來說尤其重要。
圖19:全球平均溫升已達1°C
資料來源: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20:全球溫升1.5°C和2°C的影響
資料來源: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大致會經歷“碳達峰 - 碳中和 - 溫室氣體中和”三個關鍵時點,由于遠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而目前關注重點為前兩者。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或存在峰值平臺期)。二氧化碳在溫室氣體中占比很高,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后,溫室氣體排放也將大致達峰。碳中和多指國家、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簡言之,碳中和不是不排放,而是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正負抵消,達到“凈零排放”。溫室氣體中和(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是控制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氫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等各類溫室氣體排放,使其排放量等于吸收量,以徹底停止人類活動帶來的全球變暖。
將全球溫升限制在2°C,在大多數路徑中CO2排放量預估到2030年減少約25%,并在2070年左右達到凈零;將全球溫升限制在或有限過沖1.5°C,2030年全球凈人為CO2排放量從2010年的水平上減少約45%,在2050年左右達到凈零,此外非CO2溫室氣體排放也需要大幅下降。
圖21:全球排放途徑特征
資料來源: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2.3、全球由多方爭論向加快減排轉變
歷史上,各國對于應對氣候變化的爭議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氣候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相關,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是否有上限約束;二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何確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1)關于排放上限
部分研究者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觀點存在質疑。一是由于氣候變化極其復雜,相關研究目前仍處于逐步深入的過程之中,研究方法論尚不完善,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Non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NIPCC)常就此提出異議,認為氣候變暖與人類活動的關聯性有限;二是由于IPCC曾經出現過報告引用文獻不嚴謹等問題,引發信任危機,如第四次評估報告發布以后,相繼出現了“氣候門”、“冰川門”等事件。
但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被越來越多的證據所支持,日益成為全球共識。隨著氣候變化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了人類活動與氣候變暖的關聯性,IPCC的評估報告對此的肯定性也愈發增強。積極應對氣候變暖已逐漸成為全球共識。
1.5°C溫升控制目標下,全球人為CO2排放預算剩余約4200-7700億噸。根據IPCC《全球升溫1.5°C技術摘要》,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使用全球平均地表氣溫(GAST)估算出在50%概率有580GtCO2剩余碳預算,66%概率下為420GtCO2(中等信度);利用全球平均地表溫度(GMST)得出在50%和66%概率下分別為770和570GtCO2(中等信度)。
表5:IPCC對于氣候變暖與人類活動的相關性愈發肯定
資料來源:IPCC,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2)關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排放27%,人均溫室氣體排放已超過歐盟,逐漸強調“共同的責任”,弱化“有區別的責任”,加速減排已是大勢所趨。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不含土地利用變化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52.4±5.2GtCO2e,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14 GtCO2e,占比26.7%;美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6.6 GtCO2e,占比12.6%;歐盟27國和英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4.3GtCO2e,占比8.2%。
圖22:主要排放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資料來源:UNEP,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23:主要排放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
資料來源:UNEP,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基于2019年新冠疫情前各國政策情景,測算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路徑,與1.5°C溫升控制,甚至2°C溫升控制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報告,與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情景相比,2030年排放需要進一步下降12-15GtCO2e(-27% ~ -23%),才能滿足2°C溫升控制要求;下降29-32GtCO2e(-57% ~ -55%),才能滿足1.5°C溫升控制要求。
圖24:2019年新冠疫情前政策情景下溫室氣體排放與溫升控制目標間的差距
資料來源:UNEP,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自2019年底開始,歐盟、中國、日本、韓國等主要經濟體相繼提出碳中和目標,預計美國也將加快提出相關目標,全球碳減排有望駛入快車道。歐盟委員會于2019年12月11日在布魯塞爾公布應對氣候變化新政“歐洲綠色協議”,提出到2050年歐洲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實現“碳中和”,該長期戰略于2020年3月提交聯合國;中國政府于2020年9月22日提出“雙碳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基于拜登在氣候領域做出的承諾,預計美國將提出“到2035年,通過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實現無碳發電;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
特別地,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將成為加速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關鍵動力。一是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提出“雙碳目標”,有望與歐盟(2050年碳中和)、美國(有望提出2050年碳中和)一同帶動全球減排,向1.5°C溫升控制目標(2050年左右碳中和)邁進;二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雙碳目標”目標,將推動全球減排從爭論實質性轉向合作,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將更多強調“共同的責任”,弱化“有區別的責任”,競相提高減排目標。
3、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框架
3.1 總體要求
我國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先后四次提出相關國際承諾。對比近兩次承諾,宏觀上,由“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更新為“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將提早一個五年計劃;首次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由于我國碳達峰到碳中和時間只有30年,遠小于歐盟等發達經濟體50~70年過渡期,因此預計碳中和目標將對碳達峰高度形成牽制;微觀上,針對2030年目標,一是將碳強度降幅由60%-65%提高至65%以上,二是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20%左右提高至25%左右,三是將森林蓄積量由增加45億立方米提高至增加60億立方米,四是提出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下限12億千瓦。
表6: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歷次國際承諾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3.2、路徑選擇
東亞國家(中、日、韓)與歐美國家能源結構和經濟結構存在顯著差異,煤炭占比高、工業占比高。預計中國減排路徑或將有別于歐洲國家,與日本相似,更加注重新能源、節能、核能、氫能、火電+CCS等技術發展。
圖25:主要經濟體分能源品種排放結構
資料來源:IEA,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26:主要經濟體分部門排放結構
資料來源:IEA,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3.3 政策框架
目前,生態環境部牽頭編制實施“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預計能源局、工信部、建設部、交通部編制施行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碳排放達峰專項方案,省級政府制定各省達峰方案,形成矩陣式管理模式。預計相關規劃將于年內出臺,行業達峰方案與各省達峰方案如何協同,將是未來政策的主要看點。
表7:碳達峰規劃相關政策要求前瞻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各省發改委,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27:碳達峰政策框架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各省發改委,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4、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化是減排過程中的基本遵循
碳中和難度遠高于碳達峰,深度減排挑戰眾多,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化尤為重要。
有序性,即是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將經歷較漫長過程,牽一發而動全身,應當循序漸進。
平衡性,即是要認識到溫室氣體排放既是生態環境問題,也是發展權問題,減排速度應當與經濟發展、技術發展相契合。全球加速減排令人欣喜,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各國經濟和技術發展是減排的重要基礎,減排不能過慢,導致路徑鎖定,也不能過快,造成經濟社會發展成本大幅提升。歷史上,美國因擔心影響經濟發展退出《京都議定書》、歐盟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躊躇不前,均表明減排難以一蹴而就。
多元化,即是因溫室氣體排放點多面廣,需要在諸多領域應用多元化技術,形成立體式的減排體系。溫室氣體排放涉及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優化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減排技術創新與應用,以此以較低成本實現碳中和目標。如丹麥森訥堡零碳項目中廣泛采用了零碳建筑,風電、光伏發電、垃圾發電,基于地熱、生物質、沼氣和太陽能的綠色集中供熱,熱泵,余熱利用,電動汽車,沼氣和生物乙醇等一系列技術。
二、我國溫室氣體來源與減排舉措
1、減排重點和節奏
1.1 總體減排節奏
預計我國減排分為三個階段,2020-2030年屬于峰值平臺期,2030-2035年逐步減排,2035年之后加速減排。基于清華氣候院對于我國不同情境下CO2排放路徑的研究,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對應于研究中所設強化政策情景,2060年碳中和目標位于2°C情景和1.5°C目標情景之間。當前由于能源和經濟體系慣性,難以迅速實現2°C和1.5°C情景的減排路徑。預計2030年前碳達峰后,再加速向2060年碳中和目標逼近。基于前文所述2°C和1.5°C情景分別對應于全球2070年、2050年左右碳中和,則2060年碳中和路徑將位于2°C路徑和1.5°C路徑之間。
? 政策情景:CO2排放2030年左右達峰,2050年下降到約90億tCO2;
? 強化政策情景:2030年前達峰,2050年下降到約62億tCO2;
? 2°C情景:2025年左右達峰,2050年下降到約29億tCO2,再加上CCS和森林碳匯,凈排放約20億噸,人均排放約1.5t;
? 1.5°C情景:2025年前達峰,2050年下降到約12億tCO2,再加上CCS和森林碳匯,基本實現CO2零排放。
圖28:我國中長期CO2減排路徑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1.2 分部門減排重點和達峰節奏
2020年我國CO2排放占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82.3%,能源相關CO2排放占72.7%。據清華大學氣候院測算,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137.9億tCO2e,考慮農林業增匯,凈排放量約130.7億tCO2e。其中,CO2排放由能源相關CO2排放和工業過程CO2排放構成,總量為113.5億t,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2.3%;能源相關CO2排放為100.3億t,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2.7%。
表8: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測算
資料來源:《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綜合報告,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分部門看,我國能源相關CO2排放主要來自工業部門和電力部門,各占約40%,是重點減排領域,其余主要來源于建筑部門和交通部門,各約10%。計及間接排放,則工業CO2排放將接近70%,建筑CO2排放約20%,交通CO2排放約10%。
綜合國內主流機構預測來看,工業部門CO2排放將于2030年前達峰,建筑(居民建筑、公共建筑等)、交通部門能源消費和CO2排放目前仍持續穩定增長,預計將于2035年左右達峰。
表9:2020年我國能源相關CO2排放測算
資料來源:《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綜合報告,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29: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來源
資料來源:清華氣候院,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30:中國建筑和交通部門CO2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IEA,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1.3 分能源品種減排重點和達峰節奏
分品種看,我國化石能源排放煤炭、石油、天然氣產生的CO2排放分別為76.6%,17.0%,6.4%。根據Global Carbon Project測算數據,2020年我國煤炭產生的CO2排放為72億噸,石油為16億噸,天然氣為6億噸。
預計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分別于2025年、2030年、2040年左右達峰。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ETRI)、國網能源研究院(SGERI)對化石能源消費達峰時間預測,煤炭消費已進入峰值平臺期,預計2025年后開始下降;石油消費增長趨緩,預計將在2025-2030年達峰;天然氣CO2排放強度相對較低,有望持續增長至2040年左右。
圖31:分能源品種CO2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 Global Carbon Project,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32:國內主流研究機構對于化石能源需求達峰時間預測
資料來源: 《多情景達峰時點高點比較》,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綜合國內主流機構預測來看,預計2060年碳中和時,煤炭、石油、天然氣剩余消費量約3億tce、2億tce、3億tce。清華氣候院預測,2°C情景下,2050年化石能源剩余消費量為煤炭4.7億tce,石油4億tce,天然氣5.2億tce;1.5°C情景下,2050年化石能源剩余消費量為煤炭約2.7億tce,石油1.5億tce,天然氣2.8億tce。2060年碳中和情景介于2°C和1.5°C情景之間。國網能源研究院預測,深度減排情景(碳中和情景)下,2060年煤炭、石油、天然氣剩余消費量約3億tce、1億tce、3億tce。
圖33:2℃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費與構成
資料來源: 清華氣候院,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34:1.5℃情景下溫室氣體排放與構成
資料來源: 清華氣候院,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遠期化石能源剩余消費量與碳捕獲與封存(carbon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息息相關。國內主流機構研究對于CCS技術發展普遍預期謹慎,如果CCS技術具備良好經濟性,則化石能源剩余消費量將有所增加。
圖35:2℃情景下溫室氣體排放與構成
資料來源: 清華氣候院,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36:1.5℃情景下溫室氣體排放與構成
資料來源: 清華氣候院,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展望到2030年,清華氣候院預計化石能源消費中,石油緩慢上漲(年均+1.1%),天然氣較快增長(年均+6.4%);煤炭2020-2025年處于峰值平臺期。
表10:2030 年強化政策情景下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情景分析
資料來源:《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綜合報告,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需要指出的是,該情景中用電量增速假設(未來十年年均+2.3%)明顯偏低,導致“十四五”煤炭消費偏低。我們判斷,2021-2025年煤電發電量、動力煤需求最少年均+1.4%、+1%;中性假設下,預計年均+2.1%、+1.6%。上述強化政策情景預測2030年電力需求9.45萬億千瓦時,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7.51萬億千瓦時,對應2021-2030年均增速僅2.3%,明顯偏低。預計“十四五”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大概率在4.5%以上,全社會用電量2025年就將接近9.45萬億千瓦時。
2、政策要求和發展規劃
(1)中央政策
目前公開的中央層面政策主要包括《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政策要求的重點包括:節能優先、大力發展新能源、(以高耗能行業為重點)發展綠色制造、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加快構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
表11:中央對“雙碳目標”的相關政策要求
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2)地方政策
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提出后,各省(市,自治區)積極響應,在2020年底中央和各省出臺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已加入相關內容,基于對所有省份的梳理,能夠看到以下趨勢:
目標上,一是“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被反復提及,未來政策導向或由“大力發展新能源”向“大力發展新能源+提升能效”轉變;二是個別地區有望提前碳達峰,北京提出“十四五”碳排放穩中有降,上海提出在2025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廣東、青海、西藏力爭率先達峰,海南提出“加快推進清潔能源島建設”。
舉措上,一是減排集中于工業、建筑、交通三大領域,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將加強,工業方面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實現綠色制造,建筑方面發展綠色建筑、提升建筑能效,交通方面發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等;二是調整能源結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大力發展,煤炭推進分質分級梯級利用,提升煤炭作為原料和材料使用的比例;三是注重循環經濟,加強資源回收與利用,減少浪費;四是發展綠色金融;五是加快推進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六是黑龍江、海南、云南等生態資源較好地區將大力發展碳匯經濟;七是推進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的示范應用。
表12:典型省份十四五規劃建議中與“雙碳目標”相關內容
資料來源:各省發改委,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3)行業規劃
部分高耗能行業已提出減排規劃:
建材行業:2021年1月16日,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發出推進建筑材料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倡議書,提出倡議:我國建筑材料行業要在2025年前全面實現碳達峰,水泥等行業要在2023年前率先實現碳達峰。配套六方面舉措:優化產品結構、加大清潔能源使用、加強低碳技術研發、推進水泥行業率先達峰、提升能效、做好碳交易準備。
表13:推進建筑材料行業碳減排的六方面舉措
資料來源: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石化行業:2021年1月15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與12家主要石油和化工企業、5家化工園區聯合簽署并共同發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碳達峰與碳中和宣言》,倡議并承諾六方面舉措:推進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大力提高能效,提升高端石化產品供給水平,開展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和碳匯項目,加強技術創新,加強綠色投資、碳資產管理、國際合作。
表14:推進石油和化學工業碳減排的六方面舉措
資料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碳達峰與碳中和宣言》,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鋼鐵行業: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部委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近期多次表態:短期要求來看,要求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粗鋼產量2021年同比下降。長期舉措來看,一是研究應用低碳工藝技術,推動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氫能的使用;二是引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促進長壽命、可循環的鋼鐵產品應用,加強廢鋼利用,實現產品可循環;三是加快鋼結構建筑在大城市新建公共建筑中的推廣應用;四是做好參與全國碳市場的準備;五是加強鋼鐵行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應用示范。
表15:部委與協會關于推進鋼鐵行業碳減排的舉措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工信部,鋼鐵工業協會,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4)企業規劃
目前主要有油氣、電力(電網+發電)、鋼鐵、有色四類企業提出碳減排目標和規劃。
從應對碳達峰的準備來看,電力企業優于油氣企業,優于鋼鐵和有色企業,主要因為風光等新能源技術已經過多年發展,電力行業減排路徑相對清晰。
從舉措來看,油氣企業以加快天然氣供應、加強新能源(風電、光伏、氫能)投資、加強生態治理為主;電網企業以適應新能源大規模接入為主;發電企業以提高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為主;鋼鐵和有色企業以壓縮產量、加大非化石能源使用、加強產品循環使用為主。
表16:企業碳減排規劃及舉措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3、從能源系統整體看減排框架
控制溫室氣體/CO2 排放,核心是要把握四個要點:控總量、調結構、碳市場、碳技術。
圖37:碳減排的總體框架
資料來源: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降低CO2凈排放,包括減少排放和加強吸收兩種方式,由于吸收量較排放量相差一個量級,因此減少排放必定是未來工作重點。吸收CO2包括兩種方式,一是生態吸收,如提高森林等碳匯,穩步推進但相較排放總量吸收規模有限;二是人工吸收,如加大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直接空氣捕捉技術(DAC)技術研發應用,但相關仍處于研發初期,預計大規模應用將在2030年之后。
減少CO2排放,涉及供給側和需求側調整。供給側,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發電技術帶動電力系統橫向擴張,壓縮化石能源消費是大勢所趨。長遠來看,大規模發展風電、光伏需要大規模儲能作為支撐,氫氣有望成為重要儲能介質,加之氫氣作為燃料、工業原料的大量使用需求,氫氣系統有望與電力系統耦合形成主輔雙系統,共同組成未來能源系統的核心。需求側,工業、建筑、交通等主要用能部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物質循環利用等方式,多措并舉,實現減排。
圖38:從能流圖看減排邏輯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總體來看,減排舉措可分為節能減排、調整能源結構、發展碳技術與碳市場。
圖 39:CO2減排的三條主線
資料來源: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1)節能減排
工業部門:一是節能,包括開展余熱余壓利用、變頻電機等通用設備改造等設備節能,以及基于物聯網和數字化的系統節能。二是節材,以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包括廢舊金屬(鋼鐵、鋁等)回收利用、塑料回收利用、生物降解塑料等。2月2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強調“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加強再制造產品認證與推廣應用。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
建筑部門:一是在建設過程中,重點發展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主要能夠實現對建材的節約利用,其次在建設過程中節能,在使用過程中增強保溫、實現節能。《裝配式高層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數據顯示,裝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比傳統現澆建筑減少5.86%碳排放,其中建材準備環節實現減排14%,該環節減少碳排放量占總減排量的比重達到68.7%。二是在使用過程中,加大對冷熱領域改造,包括利用保溫材料增強圍護結構,基于熱泵提高供暖制冷效率等。建筑使用過程中CO2排放占CO2排放總量的20%左右,其中一半來自于用電導致的間接排放,剩余一半來源于散燒煤、天然氣等,其大部分轉化為供熱供暖等最終需求,該領域成為建筑使用過程中節能減排的重點。
交通部門:重在發展公共交通、共享交通、智慧交通,關注車聯網等投資機會。(此處將電動汽車劃分為電能替代領域,歸屬調整能源結構板塊)
圖 40:節能減排重點投資領域
資料來源: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2)調整能源結構
能源供給側:壓減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內部將以低排放強度能源(天然氣)替代高排放強度能源(煤炭、石油),重點關注天然氣逆勢增長機會。發展非化石能源,風電和光伏將迎來快速發展,此外建議關注核電發展機會,基于電量平衡測算,在十四五、十五五用電量年均增長4.6%、4.0%條件下,新增煤電裝機1億千瓦,即使未來十年年均新增120GW風電、光伏裝機,2030年仍存在較大電力供需缺口,或給予核電新一輪發展機會。建議關注水電、地熱能、生物質能發展機會。水電方面,關注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進程;地熱能方面,國內可關注地熱供暖領域,全球可進一步關注地熱發電;生物質能方面,除傳統發電領域,可進一步關注生物燃料發展。
能源需求側:順應供給側能源結構變化,需求側將以電能替代為主線提升終端電氣化率。工業領域,關注電制熱方向,如提供高溫熱源的電弧爐,提供中低溫熱源的電鍋爐。交通領域,電動汽車成為發展重點,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
傳輸配置環節:電力系統升級,適應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電力系統將配置更多靈活性資源(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火電靈活性改造等)、支撐性設備(靜態無功補償、虛擬同步機等),并加強電網數字化升級,提升調控能力。氫能系統構建,關注氫氣制備、傳輸、消費全環節的系統性發展機會。
圖 41:調整能源結構重點投資領域
資料來源: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3)發展碳技術與碳市場
碳技術:以吸碳、固碳為主線,關注森林碳匯變現機會,以及CCS技術突破機會。
碳市場:碳市場需要建立在系統、準確的碳核算體系之上,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碳市場,可重點關注碳排放監測、碳核算培訓行業機會。
圖 42:發展碳技術和市場的重點投資領域
資料來源: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三、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下的投資機會
關于投資,建議重點關注新能源、節能節材、電能替代、循環經濟、傳統能源轉型升級、碳技術與碳市場等領域投資機會。一是節能減排方面,考慮到現階段節能減排將是最現實有效降低CO2排放強度與總量措施,或未得到應有重視,重點關注該領域余熱余壓利用、裝配式建筑、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等細分賽道相關投資機會。二是能源結構調整方面,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將是大趨勢,重點在于市場高度關注的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和儲能領域,同時還需關注電能替代,以及氫能源、天然氣(化石能源里最低碳)、水電、核電、地熱等零碳低碳能源領域。三是傳統能源轉型升級方面,能源結構調整并非一蹴而就,“碳中和”也并非完全零排放(凈零概念),且許多傳統能源企業也在紛紛“擁抱”雙碳目標,以“剩者為王”和“轉型為王”的思路關注具有核心競爭力、不易被替代、積極探索轉型發展的相關公司。四是關注相對遠期的碳技術與碳市場下相關機會。
1、市場上可能存在的幾點認知偏差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一項重大命題,亟需系統認識,準確把握投資機會。當前市場上或存在以下三方面認知偏差:
(1)“雙碳目標”只利好新能源?
發展新能源是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抓手,但節能節材、電能替代、循環經濟同樣是“長坡賽道”。
以節能行業為例,長期看,終端能源消費即將進入快速壓降期,伴隨電氣化水平快速提升。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預測,“雙碳目標”(對應圖中“深度減排情景”)下,終端能源消費需要從2025年峰值36.7億噸標煤下降至2060年23.9億噸標煤,降幅34.9%;終端電氣化率從2020年26.8%上升至2060年69.8%,提高43個百分點。
圖 43:我國終端能源需求預測
資料來源: 《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 44:我國終端電氣化水平預測
資料來源: 《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短期看,加強節能是實現碳達峰的重要抓手。過去3年、5年,能源需求彈性分別為0.74、0.57。預測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能源需求彈性按0.5保守估算,GDP平均增速設置4%、4.5%、5%三個情景,在最保守的4%增速情境下,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也將達到60.6億噸標準煤。2月5日,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征求2021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和2022 - 2030年預期目標建議的函》提出,將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煤,仍低于上述60.6億噸標準煤。因此,節能需求在未來十年或將快速增長。
圖 45:我國終端能源需求預測
資料來源: wind,《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圖 46: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預測(能源需求彈性0.5)
資料來源: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2)傳統能源“末日”將至?
“雙碳目標”的確利空化石能源,但不宜極度悲觀。
一是化石能源總體面臨下行風險,但存在結構性機會,如天然氣有望逆勢增長。
二是煤炭行業預期過于悲觀,或將得到修正。長期來看,研究預期大多認為碳中和時煤炭仍有3億tce消費量,此外隨著森林碳匯增加、碳捕集與封存等技術突破,基于較強的CO2吸收能力,煤炭需求或將進一步放大;中期來看,“十四五”煤炭消費量大概率依然有所增長(煤炭消費達峰約2025年),而非市場普遍認為的很快進入存量替代,而當前煤炭新增產能下滑明顯;短期來看,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出現概率顯著提升,更會明顯放大短期需求,煤炭供需偏緊格局有望持續。
三是化石能源企業轉型有望超預期。油氣公司中,中石化在氫能、地熱能領域已深入布局。煤炭公司也開始積極參與能源轉型與低碳發展,包括從事新能源行業的投資,典型如中國神華(設立百億新能源基金)、陜西煤業(委托外部機構投資隆基股份、贛鋒鋰業),和煤炭深加工轉化利用,典型如兗州煤業(高端煤化工),未來上述公司有望進一步加速相關行動,那么低估值的煤炭公司或將具備潛在估值提升的可能性。
(3)傳統高耗能行業沒有未來?
“雙碳目標”帶來的新一輪供給側改革,利好煤炭、石化、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頭部公司。
如以電解鋁行業為例,供給端,“雙碳目標”下,未來3-5年我國電解鋁產量或將壓降,新增產能受到政策嚴格限制,使用綠色電力趨勢下高成本地區或將主動去產能;需求端,鋁具有輕量化特點,代鋼、節銅潛力大,光伏、電動汽車等下游行業用鋁需求持續增長。供需剪刀差有望持續拉大,利好使用清潔能源、具有成本優勢的頭部企業。
2、重點投資領域和上市公司
我們結合上述分析,列舉重點領域部分相關上市公司如下(僅代表所列公司從事相關領域,不作為具體公司投資推薦),供投資參考。
表17:重點投資領域和相關上市公司
資料來源:wind,信達證券研發中心;截至2021年3月12日收盤數據
風險因素
(1)自然因素導致的全球氣候預期變化;
(2)主要國家或經濟體退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協定,或不履行相關承諾,拖累全球減排步伐與相關國家參與積極性;
(3)碳達峰和碳中和相關政策力度或落實效果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