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采礦業勞工事故頻發。2021年1月10日,位于山東省棲霞市西城鎮正在建設的五彩龍金礦發生爆炸事故,造成井下22名工人被困。2020年9月27日,重慶市綦江區松藻煤礦發生一氧化碳超限事故致16人死亡,42人受傷;2020年12月4日,停產關閉兩個月的重慶永川區吊水洞煤礦因企業自行拆除井下設備時違規動火作業引發火災,導致23人死亡、1人受傷的重大傷亡。這三起事故的發生時間間隔不足數月,一系列慘痛的教訓將安全生產、員工健康等問題再次曝光大眾視野中,進一步引發了采礦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一)國內:積極開展綠色礦山建設
中國領土遼闊,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地下礦藏種類豐富且儲藏量豐碩,采礦業為國民經濟其他產業和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的保障。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進程逐漸加快,采礦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進入了深度調整期,需要重視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對礦產資源合理開采,從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采礦行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及指引,引導采礦行業的規范、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部分政策整理如下表所示:
表1.我國近年來有關采礦業綠色發展相關政策梳理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二)國際:發布負責任開采原則
在國際范圍內,現階段部分國家ESG要求已逐漸從寬松的指南轉變為強制性的法規,ESG報告已成為礦業公司必須遵守的義務。許多國家政府機構以及非盈利協會也意識并開始把握可持續發展機遇,通過發布研究報告、政策指引,參與到采礦業的可持續發展事業之中。其中以世界黃金協會為代表,該協會于2019年9月發布了《負責任黃金開采原則》,為投資者、企業和供應商等市場參與主體明確了什么是負責任的采礦作業。《負責任黃金開采原則》涵蓋了黃金生產中被廣泛認可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三個主要層面,融入了200多個組織和個人在兩輪磋商中提出的反饋意見,呼吁企業應當在治理、社會、環境層面遵守以下原則:
表2.《負責任黃金開采原則》中對企業踐行ESG理念提出的要求

資料來源:世界黃金協會官網
盡管已有行業協會制定并發布了推動礦業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原則,然而根據負責任采礦協會發布的《負責任采礦指數(RMI)2020》中所披露的信息,現階段眾多參與可持續發展評估的采礦企業表現與社會期望仍有較大差距,許多礦區并未向社區、工人、政府和投資者等利益相關方公開底層數據,并極少與利益相關方就ESG問題進行接觸和溝通。隨著負責任采礦協會的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在ESG問題上做出并披露了正式承諾,少數公司制定了新的或更有力的管理標準,但是許多公司幾乎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如何將公司的承諾和所設標準轉化為實際的商業實踐仍需政府部門、市場機構和社會公眾的深入探討,促進采礦企業以社會期望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指導,積極開展負責任實踐。
(一) 采礦業ESG投資現狀
采礦業由于自身業務經營模式的發展特征,本身具有較高的ESG風險,投資者們面臨著各種ESG問題,從風險管理到污染,從人權到貪腐。這些風險不僅對雇員、環境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也會為投資者帶來一定的損失。近年來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浪潮的推動下,許多金融業機構正在從煤炭和化石燃料領域撤資。根據負責任采礦基金會(RMF)與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投資中心(CCSI)聯合發布的《采礦業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2020年最新進展》中披露的數據,2019年,至少35家保險公司(占行業資產的37%)開始從煤炭行業撤資。截止2020年,全球已有26家銀行停止為新的煤電站和煤礦提供直接融資,有約800家金融服務機構承諾披露其各項投資的氣候風險,且部門大型投資機構開始對高度依賴動力煤的業務進行嚴格審查,并對那些產生過量碳排放的公司、煤炭產業或相關利潤進行剝離。
(二)采礦業與ESG投資的結合
從ESG投資策略的角度來看,類似采礦業這類具有高ESG風險的行業多處于負向篩選的范疇,大多數投資者選擇以撤資的方式回避可能因ESG風險帶來的損失。然而,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采礦業與ESG投資并非背道而馳。一方面改變現有能源結構中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度需要一定時間,同時采礦業所生產的金屬產品作為關鍵基礎設施建設的原材料,也在經濟發展中的發揮著關鍵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學術界的研究表明,采礦業的ESG表現與其財務績效之間成正相關關系,積極開展ESG實踐的采礦企業能夠在市場上呈現更加優異的表現。
ESG投資不同于純粹以利潤驅動、回報優先的傳統投資決策方式,更多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驅動因素,將ESG理念納入投資決策流程。除負向篩選外,在GSIA定義下的七大ESG投資策略中還包括公司參與和股東行動,即利用股東權力影響公司行為,包括通過公司直接參與(即與高級管理層或公司董事會溝通)、提交或共同提交股東建議,以及在全面的 ESG 指導方針指導下進行代理投票。因此對于采礦業而言,負責任投資者除直接撤資外,還可以積極行使投票權,參與到采礦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構建之中,培育采礦企業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而采取行動實際參與ESG實踐,從而真正促進采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采礦業由于自身生產經營模式的特征,天然在環境、社會和治理層面存在著較多潛在隱患。現階段,我國采礦行業的工作中面臨著安全管理、災害治理、風險預警、違規生產、監督管理等問題,這些潛在的ESG風險對采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亟需進一步完善。
從環境層面上來看,采礦業作為典型的高污染行業,開采礦產過程中對環境污染和破壞嚴重。礦產開采伴隨著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地表的毀損會破壞植被和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大氣和固體污染物的排放給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地下開采會引發土地塌陷,山體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2021年1月29日,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反饋督察意見,其中在督察組現場抽查的103座礦山中,有51座存在超量開采、越界開采、修復治理不到位等問題,可見環境問題仍是礦業企業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一大挑戰。
從社會層面上來看,采礦業生產環境具有高危性,對員工的身心健康與安全生產造成極大潛在威脅。礦業主要作業對象是自然資源,一線工作常常在井下和野外進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危險系數高,瓦斯爆炸、油氣泄露等安全事故頻發,威脅到一線員工的職業健康與安全。此外,礦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粉塵和噪聲污染也會引發員工的健康問題,導致員工出現塵肺、職業中毒、職業性皮膚病等。據中新網報道,2020年全國煤礦發生事故123起,死亡228人,較大以上事故時有發生,可見現階段我國采礦行業的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需要引起重視。
從企業治理層面上來看,采礦業面臨著政策約束、礦產資源戰略管控與營商環境營造方面的挑戰。由于我國大型礦業企業多數為國有企業,國家在礦業企業中的主體地位十分明顯,因此政府的政策導向對企業礦產產品的影響巨大。同時,企業經營環境也受國家政策的嚴格控制,如何把握響應國家政策導向和自身管理模式建設的平衡是采礦企業進行治理的關鍵。在此次山東棲霞笏山金礦爆炸事故后發生后,企業迅速組織力量施救,但由于對救援困難估計不足,直到1月11日20時5分才向棲霞市應急管理局報告有關情況,存在著遲報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現階段我國礦業企業在內部治理上仍存在著諸多潛在風險。
為進一步研究我國礦業企業現階段的ESG實踐表現,本文根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自主研發的ESG評級方法學,對現階段國內采礦業上市公司進行評級分析。由2020年證監會大類行業的社會責任平均得分、環境、社會、治理平均得分柱狀圖可以看出,以貨幣金融服務為代表的第三產業ESG表現最佳,得分在65上下,而建筑業、采礦業等第二產業行業表現位于尾端,采礦業ESG平均得分僅為45左右。采礦業與貨幣金融服務業在環境層面平均得分差距最大,超過30分,這與采礦業工業化的生產流程、資源依賴嚴重等特點有密切關系,在此方面,采礦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圖1.2020年各證監會大類行業ESG得分表現
數據來源: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另外,通過2020年采礦行業下各個礦產分類的社會責任平均得分、環境、社會、治理平均得分柱狀圖可以看出,非金屬礦采選業社會責任方面表現最好,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開采輔助活動和綜合開采業。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和開采輔助活動這些行業ESG表現差異不大,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圖2.2020年采礦業細分行業ESG得分表現
數據來源: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最后一張柱狀圖表是采礦業2020年ESG評級分布圖表。可以看出在行業內部各個企業的ESG表現有所差異,但并未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部分企業集中在ESG表現A和A-,占比約12%。其余企業在B、C、D三個檔位分布較為平均,應向行業ESG龍頭企業學習,未來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圖3.2020年采礦業上市企業ESG評級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從上部分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雖然目前已經有紫金礦業等具有代表性的行業龍頭上市企業開展對ESG領域的探索和實踐,但我國礦業企業整體的ESG表現仍有待進一步提升,潛在的ESG風險也對采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挑戰。當前,隨著后疫情時代綠色復蘇發展趨勢的不斷增強和“碳中和”目標的持續落實,為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礦業企業需要積極思考轉型升級的將ESG納入公司整體策略,并充分關注自身活動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產生的影響。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可以從下述三個路徑進行考量:
充分盡職調查,回應利益關切。為有效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礦業企業需要在事前做好充分盡職調查,充分考量并采取措施回應利益相關方的利益關切,調查的具體內容包括地區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現狀、開采加工與建設外部條件、地區政策與法律要求、社區關系與居民權益維護等。此外,在具體盡職調查的過程中,不光要采取文書調查,還要進行實地探看,從而對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前景進行全方位分析,從而為礦業企業后續的審慎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優化風險監控,完善風險管理。在做好現有風險管理的基礎上,礦業企業需要進一步完善全流程ESG風險管理,全面提升ESG風險管理水平。一方面,礦業企業要嚴格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項目實施,同時要充分考慮自身發展與社會環境的依存關系,逐步增設相關部門進行ESG風險管理。另一方面,礦業企業需充分采納行業協會制定的ESG相關準則,通過監控關鍵ESG指標的變化來把握企業的ESG風險。通過對全生命周期的ESG風險監控,從而為礦業企業下一輪生產經營提供可持續發展方向與依據。
參考國際標準,強化信息披露。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礦業企業的業務活動及經營范圍也不斷擴張,在國際可持續發展浪潮的推動下,國內礦業企業在參與國際礦業產業發展鏈條,積極開展對外投資的過程中,需要自覺學習并充分考量國際負責任采礦標準,尋找國內政策要求與國際相關準則的契合點,積極做好ESG信息披露,為充分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有效開展業務活動提供充分支持,減少在ESG方面的溝通成本和當地社區的摩擦,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中的可持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