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中國便已開始啟動區塊鏈/分布式賬本團體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并在2017年5月由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聯合萬向區塊鏈公司、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發布第一份團體標準《區塊鏈 參考架構》(T/CESA 6001—2016)。
2017年12月,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牽頭的首個區塊鏈領域國家標準《信息技術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參考架構》(計劃編號:20173824-T-469)正式立項,標志著區塊鏈國家標準制定的開始,與國際區塊鏈標準制定的起步基本同時。
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5月提交了《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申請書》,其中通過對共識機制、數據存儲、網絡協議、加密算法、隱私保護和智能合約6個核心關鍵技術及區塊鏈治理和安全問題的分析,結合國內外發展現狀,擬定了我國區塊鏈標準體系的未來規劃,整體體系包括基礎、業務和應用、過程和方法、可信和互操作、信息安全5個大類,初步列出了擬制定的22項國家標準。
表2-7: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擬制定標準體系表

資料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申請書》整理
根據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http://std.samr.gov.cn/)公布的信息,截至2020年12月,已發布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國家標準0項、行業標準3項、省級地方標準5項、團體標準34項。雖未正式發布任何一項國家標準,但有3項正在加緊起草中,涉及參考架構、智能合約和存證。而這三個方面也是區塊鏈的發展基礎和當前主要應用方向。
表2-8:國內區塊鏈相關標準發布年份分布

數據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表2-9:正在起草中的區塊鏈國家標準

資料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區塊鏈配套技術上看,密碼和數字簽名屬于區塊鏈底層技術中的重要部分,加密算法也被工信部列入區塊鏈核心關鍵技術,我國在這方面標準體系已較為完備。其中,密碼算法和數字簽名國家標準共制定60項,其中現行45項,廢止7項(均為2015年前制定),正在起草、批準8項,以算法和應用為主;國家密碼行業標準91項,覆蓋國密算法(祖沖之算法、SM2、SM3、SM4、SM9)、身份鑒別、參數設計、數據和接口規范、檢測、設備管理等全流程,多項國密行業標準逐步被采納為國家標準。密碼體系和接口設計的完備,將為區塊鏈技術突破提供核心支持。
表2-10:密碼和數字簽名國家標準發布年份分布

數據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注:2015年以前發布的國家標準中有7項已廢止。
表2-11:暫未發布的密碼領域國家標準

資料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在密碼和數字簽名領域,我國在完善自身標準體系的基礎上也致力于與國際發展接軌:制定的60項國標中有12項采標ISO國際標準,主要集中在密鑰管理和安全檢測方面,提升了相關產品參與國際合作、與國外產品互聯協同的便利性。
表2-12:密碼國家標準采標國際標準情況

資料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已發布的42項區塊鏈標準來看,根據《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申請書》中的區塊鏈擬定標準體系框架,將這些標準劃分為基礎標準、業務和應用、過程和方法、可信和互操作、信息安全5個類型。可以看到,業務與應用標準是目前發布標準最多的類型,占到了21項;基礎標準和信息安全標準分別占到了24%和19%;目前還沒有出臺過程和方法類相關標準,即在跨鏈、共識等方面仍然存在標準空白。
針對21項業務與應用標準進行細分,可以看到,目前在區塊鏈溯源方面應用的標準最多,共有9項,包括《區塊鏈技術產品追溯應用指南》《區塊鏈應用 商品及其流通信息可追溯體系框架》等;數字憑證應用的標準也較多,主要用于司法取證、電子數據存證等,民生領域的2項包括《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疫情防控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指南》和《基于區塊鏈的精準扶貧實施指南》,都是在2019-2020的大背景下出臺的針對性標準。
表2-13:國內區塊鏈標準類別占比

數據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進一步針對標準等級進行劃分,可見目前我國團體標準體系較為完備,包括了基礎標準、業務與應用規范、可信和互操作、信息安全標準四類,且在每一類中都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
表2-14:不同層級區塊鏈標準類別數量

數據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我國區塊鏈標準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從各層級來看,團體標準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并為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乃至國家標準提供較好的借鑒,通過小范圍討論與實踐,為更高等級標準的制定積累經驗、打下基礎。從工信部擬定的區塊鏈標準體系來看,目前我國在22個細分領域中均有布局,但目前僅在10個細分領域發布相關標準,發展還不成熟,和建立完備的區塊鏈標準體系仍存在很大差距。
圖2-2:區塊鏈標準體系框架

資料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2. 各類單位參與情況
從參與單位來看,不論是區塊鏈領域相關標準還是密碼領域國家標準,都有效整合了政府部門、產業界、學界的力量,多方參與,共同制定廣泛認可、行之有效的標準。
標準來源于產業、應用于產業,因此,產業界是與標準制定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國在標準制定中十分注重聽取產業界的意見,致力于促進產業界通力協作、形成共識。
2016年,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螞蟻金服、萬向、微眾銀行、平安集團、樂視聯服、萬達網絡、用友、三一集團、海航科技等國內從事區塊鏈的重點企事業單位聯合成立了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以下簡稱“論壇”)。論壇致力于我國區塊鏈標準化路線和標準體系建設方案研究、標準研制以及國際標準化工作,不斷提升我國區塊鏈產業的標準化水平。2017年5月論壇發布的《區塊鏈 參考架構》是我國第一項區塊鏈團體標準,同年12月,基于該項團體標準,電子標準院聯合國內30多家企業編制的《信息技術 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 參考架構》國家標準獲批立項;論壇在2018年發布的《區塊鏈智能合約實施規范》《區塊鏈存證應用指南》兩個團體標準也是現今正在起草的兩項國家標準的重要參考。
2018年4月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起的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Trusted Blockchain Initiatives)是具有代表性的產業合作機制。截至2020年7月,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已集合400余家區塊鏈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在技術標準、行業應用、政策法規、國際合作等方向設立工作組21個,在國內國際區塊鏈行業發展和標準化中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
目前,我國區塊鏈標準制定已基本形成“政府牽頭主導、業界廣泛貢獻、院所參與協作”的模式。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級地方標準、團體標準起草過程中,共有302家單位參與,大部分參與單位為區塊鏈產業鏈內相關企業。其中,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了10項以上標準制定,共有23家單位參與了5項及以上標準制定。
表2-15:參與5項及以上區塊鏈標準制定的單位

數據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標準文本“起草單位”統計
在密碼與數字簽名的60項國家標準制定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主管5項,其余均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管,參與制定的單位共有113家,其中22家單位參與了5項及以上國家標準制定。
表2-16:參與5項及以上密碼國家標準制定的單位

數據來源:01區塊鏈根據公開標準文本“起草單位”統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