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的“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章節,詳細剖析了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過程中的應收賬款確權困難、質物管理困難、可融資主體范圍窄、融資工具流轉難等痛點;對癥下藥采用資產“上鏈”、去中心化份額登記、業務規則智能化管理等方式打通核心企業、中小企業與銀行間的信息壁壘,解決了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面臨的難題。
在詳解應收款鏈平臺實現供應鏈上下游應收賬款盤活流通的基礎上,《白皮書》重點梳理了
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存貨融資、設備租賃等七個應用場景中的創新實踐案例。
譬如針對存貨融資中最常見的倉單業務,區塊鏈技術可有效解決安全性和透明性問題,提高倉單流通效率、降低票據造假風險。2018年,浙商銀行為
浙江石油化工交易中心搭建了全國首個油品交易區塊鏈倉單通平臺,運用區塊連技術記錄倉單簽發、轉讓、支付、融資、提貨等各節點和狀態,并分別與浙油中心平臺和倉儲監管方對接,實現對平臺簽發倉單的全生命周期管控。該方案提升了倉儲監管企業價值,激活了存貨人庫存,擴大了市場銷售規模。
又如針對核心企業和下游經銷商在銷售時采用現款現貨或短期賒銷結算方式,將區塊鏈技術加載于分銷場景中,可以滿足中小經銷商“小額、高頻、短期”的融資需求,同時幫助核心企業擴大銷售。在醫藥流通行業,浙商銀行基于區塊鏈技術為瑞康醫藥搭建了分銷通平臺,通過對其銷售回款進行封閉管理和智能風控,實現對下游經銷商的全線上化融資,進而為其提供融資、結算、資金管理等一攬子供應鏈綜合金融服務。
近年來,浙商銀行聯合浙江大學、趣鏈科技、之江實驗室等,在區塊鏈技術應用領域開展了系列合作探索,就關鍵技術、理論研究、技術標準等方面加強聯合攻關,共同推動金融科技創新與轉化落地,接連推出了服務于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收款鏈平臺、銀租聯動、訂單通、倉單通、分期通、分銷通、存貨通等產品,并對電力、醫藥、糧食等行業頭部企業進行了技術產品和金融科技服務的有效輸出。
“這些圍繞特定生產經營場景提供的場景化解決方案,充分發揮區塊鏈在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的作用,將構成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的完整拼圖,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白皮書》指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