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篇署名為“中本聰”關于
比特幣的論文悄然流入中國。正是這篇作者身份不明、晦澀難懂的文章,在全球打開了
數字貨幣的“潘多拉的盒子”,也帶來了研究
區塊鏈技術的風口。
區塊鏈技術,一種分布式記賬技術,也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具有“去中心化”、無法篡改的可溯源特性,就像
人工智能能夠帶給人類巨大改變一樣,人們越來越相信這種技術將顛覆現有的技術格局。然而,隨著數字貨幣價格的暴漲,以及
ico(首次貨幣發行)的興起,區塊鏈逐漸成了炒幣的代名詞,成了全球性的大賭盤。
一位在
幣圈兒混跡多年的“老江湖”向
北京晨報記者直言,他介紹,現在
區塊鏈項目融資規模往往是1萬到2萬個
以太坊,約合人民幣已經上億元,如此大規模的融資正常渠道很難拿到;而對于風投而言,區塊鏈項目往往只需要等其產生的幣上了交易所就能變現,這個過程可能只需要一兩周,比天使投資的回報周期快得太多了。
“幣圈一日,人間十年”。中國央行早在去年就已經將ICO定性為非法集資,并且關閉了國內數字貨幣的人民幣交易平臺。然而海外市場的熱度仍在繼續攀升,區塊鏈的交易始終活躍。
眼下,在國內,區塊鏈的熱,體現在一個實在不過的笑話中:除了炒幣,區塊鏈目前最成熟的商業模式還有辦會和做培訓。“賣水的人”早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盡管還缺少真正的專家,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國內的區塊鏈
論壇、講座、培訓的熱度:一周起碼有三四個相關論壇。
北京晨報記者發現,除了極個別有官方背景的論壇以外,論壇的演講者大多都是各種幣的創始人,甚至有的論壇直接設置了區塊鏈項目路演環節。據知情人士介紹,這些演講者其實都是花錢上臺的,論壇上一段幾分鐘的演講行業價格普遍在幾十個以太坊左右,相當于10萬元人民幣。
培訓的價格同樣昂貴。北京晨報記者調查發現,區塊鏈行業培訓的價格約在每個人5000元左右,但幾乎場場爆滿。“還是以前P2P網貸的那些套路,只不過現在沒有比區塊鏈更讓人愿意花錢學習、宣傳的行業了。”
借區塊鏈風口賺錢的還有全球的“區塊鏈概念股”。不少上市公司想盡一切辦法蹭上區塊鏈的熱點:發布一則將進軍區塊鏈技術的公告,抑或是只發布一則急需區塊鏈技術人員的招聘信息,然后自我炒作廣而告之,就能夠左右股價蹭蹭上躥。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