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指導發布的《中國
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這樣解釋: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
而在《鏈接未來》一書中,作者更加簡單明了地寫道,“一言以蔽之,區塊鏈是一種能夠大幅降低商業社會信用成本的技術。區塊鏈作為一個分布式的賬簿,其數據一旦記錄下來,就是永遠保存且不可更改。”
而區塊鏈的弱中心化以及無法篡改的屬性,一直以來都是區塊鏈愛好者們最看重的兩大特點。這在業內人士看來,將很大程度解決信任問題。
“如果說區塊鏈能夠顛覆一切,我覺得太過了。”Top Found創始人劉思宇認為,區塊鏈是互聯網發展歷史上的一塊很重要的補丁。互聯網解決了效率的問題,而區塊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公平的問題。
在他看來,Facebook數據被盜的事件引起了人們對數據安全的重視,而如果把數據、信用資產的上鏈,任何一個未經授權的中心化機構都拿不到這些數據,用戶對于自己的數據就有了支配的權利,而數據安全也就得到應有的保障。
不僅如此,業界人士認為,區塊鏈的公平未來或許還體現在
token上,在此前,這個詞匯被翻譯成為“代幣”,也就是如
比特幣等的虛擬貨幣,而如今圈內人士更愿意將這個詞翻譯為“激勵機制”。
“當Token不再是炒幣的幣,而是一種針對
區塊鏈應用上用戶的一種獎勵機制,那么它就將成為解決公平性問題的良方。”一位業內人士表示,Token是區塊鏈技術運轉過程中必然生成的,怎么使用最合理才是未來監管以及應用項目需要考量的問題。
不過,這種分賬式的技術真的可以提高效率嗎?
至少現在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正如楊凱生所言,比特幣交易結算每秒鐘完成七八筆,太慢了。“坦率來說,在當今銀行的經營管理中,這是銀行難以接受的,更是廣大的客戶和社會公眾無法承受的。”
實際上,目前已經有優于比特幣的區塊鏈處理方式出現,
以太坊、EOS等
數字貨幣的結算能力以及應用開發等方面,業內普遍認為均優于比特幣。
紙貴科技創始人兼CEO唐凌在“節點·共生GBA全球區塊鏈技術應用大會”上則預測,下一代區塊鏈系統應該是多鏈、多經濟模型的架構,要做跨鏈交互,最終是要做可信數據庫、可信數據源的事兒。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