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目前來看,法定
數字貨幣DC/EP基本上僅在確權環節使用了
區塊鏈技術,試點成熟之后在短期內會維持既有架構一段時間。
但是如果從長期來看,數據納入生產要素要求推進數據確權、定價、交易,這意味著數據上鏈必然成為趨勢,當數據的價值被充分挖掘后,貨幣和數據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這也要求貨幣的更多環節在鏈上運行。而區塊鏈產業則為DC/EP增加區塊鏈覆蓋環節提供了應用場景。未來DC/EP將嵌入更多的智能合約,將成為區塊鏈產業機器間的價值流轉載體。
鏈新:中國區塊鏈產業注重頂層設計,重點發展
聯盟鏈和產業應用。與美國的區塊鏈產業發展路徑相比,哪些地方存在優勢,哪些地方需要補足?
吳桐:美國的優勢在于公有鏈以及與公有鏈密切相關的原始技術研發上,包括今年大熱的“DeFi”最大的驅動力也來自美國區塊鏈行業。但是當進入區塊鏈和產業相融合的領域,包括到了可能產生系統性影響的領域,使用聯盟鏈框架已經在全球形成了共識。在今年四月,Libra2.0中明確放棄向公有鏈過渡,充分證明在歐美的重要領域也不允許采用公有鏈模式。
中國優勢在于風險可控,“to G”引領(指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場景找的較準。我在今年進博會上講過公共支出對于包括區塊鏈在內的新基建項目的巨大帶動作用,在乘數效應下最終2020年對新基建的公共總體投入規模可能超過2萬億元。
在美國區塊鏈領域這種情況基本不存在。我們的相對劣勢在于強監管有扼殺創新的可能性,不管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創新。在2019年10月總書記區塊鏈重要講話后,我們也通過內參向中央表達過平衡應用落地和提高技術原創能力的建議。事實上,中國也在通過監管沙盒等方式推動政策上的適當寬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