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
比特幣之外,最近幾年
區塊鏈在其他領域的場景應用發展迅速。其中最為標志性的發展是2015年的
以太坊(Ethereum)的誕生, 人們經常以“比特幣是區塊鏈1.0,以太坊是區塊鏈2.0”來形容以太坊和比特幣的關系。比特幣與以太坊的區別在于,以太坊在分布式賬本的基礎上,加入了智能合約的功能,使得區塊鏈成為了一個分布式計算平臺,不僅可以記賬,也可以運行程序。這樣的一個功能性的進步,使得區塊鏈不僅僅局限于
加密貨幣的所有權管理,而是可以廣泛應用到各種行業中。
從技術角度來說,智能合約是指用特定的編程語言寫在區塊鏈里的自治計算機程序,用來描述交易參與各方的意思表示,當觸發合約條件時,程序會在區塊鏈上制動管理和執行合約內容。[7]智能合約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包括定期支付房租、借貸、還貸、理賠,將會在各種商業領域產生廣泛的應用。當然,
區塊鏈技術支持的智能合約是否對于傳統的合同法規則產生挑戰,以及該如何從法律上認定智能合約,我們將在下文中探討該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