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近期研究Pchain, 偶然翻得Pchain創始人曹鋒博士在幣乎群里的一次分享,有一個觀點非常深刻,關鍵內容在此記上:
1,
區塊鏈是價值互聯網,價值互聯與信息互聯網的本質區別,任何人可以基于信息互聯網來做一些業務,但用戶必須需要相信一個中間機構才行,比如銀行、證券公司等大公司,信息互聯網的信用來自于第三方機構;而價值互聯網不需要依賴第三方機構,信用的產生源自網絡本身,這是兩者最主要的差別。在此之上價值互聯網所提供的業務其實跟信息互聯網差不多。
2,2015年后,
區塊鏈技術正式從
比特幣中獨立出來發展,出現了
以太坊和
聯盟鏈的兩種主要模式,到2018年,將迎來公鏈的2.0時代。公鏈2.0的主要特征,是在于你在開發一個新
區塊鏈項目時,你是選擇基于以太坊,還是選擇獨立做一條鏈?
3,區塊鏈技術目前還處于“老式電話機”的時代,雖然證明了它的可行性,但實際上離真正的大規模使用,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4,我們經常看到新聞上說某某區塊鏈速度達到了10萬比每秒,甚至100萬筆每秒,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隱藏著聯盟鏈跟公有鏈最大的區別。
5,那些號稱達到數萬筆交易每秒的大多屬于聯盟鏈,是在一個非常局限的環境中所取得的,他們大多基于PBFT的某種算法,如果你把PBFT算法直接用到公有鏈的環境上,你會發現,那些公有鏈根本沒法work, 一旦節點數超過20,就幾乎很難達成共識了,所以,這是更適合聯盟鏈場景的一種技術,或者你在上面進行一些改造,但也都無法達成大規模的共識。
6,PoW這種基于算力的算法,是真正可以在公有鏈的環境上,實現成千上萬個節點大規模達成共識的一種算法。
7, 大家普遍吐槽PoW消耗算力,浪費資源,但很少人會意識到它節省的是什么,PoW其實節省的是通訊開銷,通訊的開銷會把讓整個共識的達成更加困難。
8,分享(同步)不等于共識,大多數聯盟鏈僅僅是分享數據而已,一個主節點產生數據之后,其他節點被動地同步獲得數據,其他節點并沒有給即時的反饋,這并不是一個共識的過程,這就引出了一個議題:分布式數據庫和區塊鏈有什么差別,這一部分要理解起來非常困難,也有很多爭論。
9,區塊鏈與分布式數據庫本質上有什么區別?區別在于在于能否獲得大規模共識。傳統的數據庫,哪怕是分布式數據庫,都是是被動共識,而不是主動共識,它并不需要經過大多數人的同意,就能把數據寫入數據庫。而在區塊鏈中則不一樣,它必須要獲得其他節點的同意,才能寫入數據庫,這才叫共識。而在傳統數據庫中,則沒有這樣的需求。
所以,大家都出來說自己是公有鏈,實則都是“聯盟型公有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