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行情到頭了么?
悲觀者眼中滿是絕望,行業先驅卻窺見了DeFi第二春的曙光。
據歐科云鏈 OKLink 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 ,
以太坊上的錨定
比特幣流通量約合 14.01 萬枚。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 W
btc 105,131 枚,占比 75.03%;renBTC 26,891 枚,占比 19.19% 以及 HBTC 6,010 枚,占比 4.29%。
設想有一天你進入一家咖啡廳,發現可以用 ETH網絡支付,但你的錢包里只有比特幣,這個尷尬時刻是
區塊鏈“缺乏互操作性”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DeFi當前的困境之一。
對于當前在 DeFi 資產端的原生鏈上資產,各個區塊鏈系統相對獨立,以太坊、波場、EOS,這些公鏈的協議、資產是不互通的,只能在單獨的鏈上開展業務,相互之間的資產形成價值孤島,無法互聯互通,而鏈間資產的轉換和轉移主要是依托于中心化交易所,而這一點是違背 DeFi 去中心化的原則。
公鏈孤島也導致如今DeFi生態的底層資產嚴重匱乏,比如,比特幣缺席。
比特幣借貸如今是第一大借貸市場,但比特幣僅僅實現了可編程的貨幣,并沒有如以太坊智能合約的功能,所以比特幣的借貸,基本還是以中心化的方式實現的,這讓DeFi目前喪失了最大的借貸市場。
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曹寅曾表示,基于以太坊的 DeFi 生態由于抵押資產的單一很有可能迎來明斯基時刻,造成 DeFi 各個系統崩潰,只有通過跨鏈將比特幣引入 DeFi 生態是當務之急,這樣一來,比特幣未來市值將會達到一個更大的體量,而 DeFi 2.0 也將隨之到來。
因此,跨鏈是打破公鏈價值孤島,推動 DeFi 第二次繁榮的關鍵動力。
目前大多數 DeFi 解決方案都建立在以太坊之上,因此 DeFi 的應用受限于以太坊網絡的性能和可擴展性。
高昂的手續費、擁堵的網絡……以太坊不時勸退開發者和用戶,無論是以太坊2.0還是 Layer2 都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擁堵的問題,更別談承載其他區塊鏈網絡的大規模資產轉移。
擴大 DeFi 生態圈、提升資產流動性、解決單個區塊鏈系統的性能受限問題……DeFi期待著一個真正為跨鏈而生的公鏈。
試想一下,一個低手續費、低滑點、高效的跨鏈DEX,將讓去中心化交易所真正演變成一場交易革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