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個月,我們將與對
區塊鏈懷著美好愿景的人一起合唱《生日快樂,親愛的區塊鏈!》。
是的,確實,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出版了他著名的白皮書,對區塊鏈進行了描述。今年,區塊鏈將正式滿10歲了。10年聽起來似乎并不長久,但對于技術發展,10年已十分漫長。
中本聰是誰,至今未知
回想一下2008年發布的智能手機:除了我的岳父,誰現在還在用黑莓Bold、蘋果iPhone3或索尼愛立信Xperia X1? 我想幾乎沒有了。而對于分布式賬本技術,時代也已經向前發展了。但令人驚奇的是,竟然幾乎沒人知道這點。
區塊鏈的使用范圍已遠超從前。但大體來說,它在很大程度上仍與早期階段相同。當然時光飛逝,區塊鏈也有所發展,它采用了一些提高擴展性的措施,比如形成
比特幣現金的比特幣硬分叉技術以及閃電網的實施。但除了這些不斷增加的強化措施外,它仍保持著自己的主要特征。
它的一些屬性,尤其是其共識機制即所謂的“工作量證明”,及其創建數據可靠性的方式,所有這些使區塊鏈成為一種非常強大的分布式賬本技術(DLT)。
沒有這兩個概念,區塊鏈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功。但是它的速度也不會慢得令人心碎,每秒只能處理3~4項交易。換句話說,今天的區塊鏈就像是老式的沃爾沃柴油機:穩定又安全,但并不舒適與快捷。
競爭者
那么,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對,在這里似乎是可以的。繼比特幣之后出現了兩種技術:Tangle(纏結)與Hashgraph(哈希圖)。這兩種技術都有希望為區塊鏈的性能瓶頸提供補救措施。
你可以說區塊鏈的基本優勢是其序列性:一個礦塊(被
區塊鏈社區內大多數成員認可)建立在另一個礦塊之上,但這種說法未免過于簡單。
新的區塊置于頂部后,前一個區塊便不可再更改。這種方法阻止了分叉,因為從長遠來看,分叉并不能持久。但序列性同時又極大地減緩了構建區塊的過程。如果大自然采用這種流程,那么我們都將不復存在:只有在一個細胞完成后才能構建另一個細胞,這樣怎能達到構建生物體所需的效率呢?
相反,大自然采用的是同時分裂細胞的方法。此外,大自然只向下一個細胞傳遞那些與之相關的細胞的信息。而對于區塊鏈,之前所有細胞的信息都會傳遞給下一個細胞。
盡管Tangle與Hashgraph也是分布式賬本技術,但這兩者與區塊鏈有著根本的不同。實際上,它們是沒有區塊也沒有鏈的區塊鏈。其中最明顯的不同表現在信息傳播與達成共識方面。更具體地說,Tangle 與Hashgraph是“有向無環圖”。
此處“無環”這個術語非常重要:這些技術并不要求所有參與者——或網絡節點——隨時與所有信息保持同步。相反,它們圍繞著無環這個概念建立起來,也就是它們對信息何時傳達到哪個人那里并不作假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