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類型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補充了前兩種類型,旨在解決流動性問題。使用智能合約管理的儲備,而不是直接為資產尋找買家,用戶可以進行交易的儲備,通過將密碼托管存款準備金和接收柜臺資產交換。該體系結構的獨特之處包括流動性水平的提高(與上述兩種類型相比)以及同時由許多不同代幣提供的支持。Bancor,一個去中心化的流動性網絡,就是這種方法的一個典型例子。
到目前為止,所有上述方法都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可擴展性、流動性、兼容性和用戶體驗。然而,現在有一些很有前途的項目,它們具有真正獨特的概念,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其中一個概念是創建一個快速的,跨區域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跨
區塊鏈網絡,以支持高頻交易。這種模型專注于在網絡中分配用戶并為他們提供用戶友好的界面。此類服務的平臺意味著存在一個跨云連接,用于在交換網絡內進行通信,從而提供最低的運營成本。這個概念不僅僅是一個理論。ICTE的開發人員表示,基于此概念的首個工作原型于2019年底發布,該原型在各個方面都不遜色于中心化交易所。
該概念的主要優點之一是,經驗豐富的用戶可以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以幾乎為零的開發時間加入并運行新的交易所。該技術是眾所周知的,并且可以概括為一個簡單的模型:主要交易所總結他們的成員的輸出,并獲得他們的貢獻回扣;他們分發給他們的成員的貢獻。利用這項技術,任何產生流動性的交易所都可以從交易中獲利。
該成員資格功能已在其他
區塊鏈項目中用作采礦池。許多主要的區塊鏈使用采礦池來收集開采新區塊和共享所開采資產所需的資源。同樣,此概念使用池成員身份使大型交易所成為較小者訪問主網絡并從其交易中獲利的主要資源。主要區別在于,該技術允許會員的衛星交易所除了獲得該項目的返利外,還擁有自己的收入來源。
在已經部分或全部使用此概念運行的項目中,有多區塊鏈交易所Wandx,Switcheo和Weidex。但是,它們都不支持我們習慣于在集中式交易平臺上看到的各種貨幣對和高交易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開發人員提供了令人愉悅且便捷的UX / UI。
寫在最后:
長鋏在2014年2月提出了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理論,即去中心化、安全性與環保性(高效低能)。而去中心化交易所似乎也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即信任、體驗和成本。
信任,即對去中心化交易所上資產、交易過程和個人信息的信任;體驗,主要指交易速度和操作環節的“短平快”;成本,即用戶交易、充值和提現成本。
用戶想找到一個足夠信任、體驗高和成本低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就目前的行業發展現狀來看,其難度可想而知。
但不能否認的是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大勢所趨,并且去中心化交易所時代即將來臨。
中國禁令、韓國禁令和俄羅斯禁令等事件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勢力正在不斷崛起。未來的某一天,它們或許可以真正重塑市場格局。
不過中心化交易所與去中心化交易所,仍將長期并存一段時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