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第23屆科博會2020中國
區塊鏈發展
論壇在
北京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區塊鏈賦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清華經管學院中國
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系教授何平出席會議并演講。
何平指出,區塊鏈的核心是分布式記帳。相較而言,傳統的介機構包括金融中介機構大多使用中心化的模式實現交易行為的追溯。他認為,區塊鏈可針對傳統單一中心服務體系的弊端,建立去中心或者多中心的跨平臺信用體系,助推新技術范式下的信用評估,并研制開發基于區塊鏈等新范式的跨平臺信用管理技術平臺。
如果傳統中心化的模式已經很好了,為什么還要花這么大的精力做分布式記帳?對此,何平比較了兩組數據,顯示金融行業的利潤大、同時占用了大量優質的人力成本,而分布式有望降低上述成本。
他解釋,“傳統的金融機構都是中心化的模式,依靠牌照,有壟斷性,依靠中心化帳本。中心化的模式下,如果要克服道德風險,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是允許足夠大的利潤,否則作惡風險會大幅上升。這意味著中心化的金融中介依靠牌照必然有壟斷性,會有一些超額的利潤;中國2016年金融行業占上市公司利潤比重60%,近幾年略有下降,也占50%左右,一半的利潤被金融機構拿走,金融機構掙的錢越多,企業融資成本相對越高。另外一個是人才成本,金融行業的人力成本不光數量大而且質量高,金融行業占上市公司15%,大量優質人力資本集中在金融行業。區塊鏈有可能降低這些成本。”
但他同時強調,這種分布式信用不是對傳統模式的替代,一定只是補充和完善,是針對中心化模式的一些效率低下環節,或者成本比較高的環節,通過
區塊鏈技術實現降本增效。“目前,還沒有特別成功的
區塊鏈應用經濟模型”,何平希望能提供一套激勵機制,讓所有的主體有動力參與區塊鏈的各個環節的工作,包括記賬、評估、監管、擔保等。他認為,當前區塊鏈發展最大的限制來自于此,激勵機制不清晰,很多利益主體都是盲目上鏈,政府對于成本并不敏感,但企業需要衡量成本和收益的。分布式信用將帶來巨大的影響,對金融體系和國際貨幣體系帶來巨大的影響,但是激勵機制設計是關鍵。
何平進一步表示,從金融體系來講,未來金融體系會形成弱中心化的服務平臺,傳統的金融服務一些功能會弱化,業務邊界弱化甚至消失,金融機構會和很多的科技企業、商業機構實現分布式的金融服務,“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比如說現在的銀行業很流行的一個詞語‘開放銀行’,‘開放銀行’實際上是整個銀行服務產業鏈的重構,把部分功能外包,由其它企業甚至個人來完成。”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