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其實有我覺得兩者之間沒有什么可比性,雖然說結果都是帶來牛市,但是其起因還有過程中發生的方式,以及未來給整個加密
數字貨幣行業帶來的影響,其實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
首先2016~2017年那波
ico牛市,我是從頭到尾參與了,也投了很多各種各樣的項目,有賺到錢的也有被割的。所以那時候有幾個特征,第一是全民狂熱,可能跟
幣圈沒關系的人,甚至說對于貨幣一點都不了解的人都來投ICO,還有一些人用法幣去投ICO,這種在DeFi里面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樣事情,所以說那時候特別混亂。
此外,那時候的基礎設施也非常不完善,大家也剛剛了解
以太坊,更不要說現像現在這樣的非常發達的公鏈基礎設施生態,然后那時候也沒有像Layer2這種便捷性的方案,
token或其它智能合約錢包,所以16年17年的時候真的是荒野一片,大家是在一片從零開始的土地上開始建設加密數字貨幣生態,必然會發生很多試錯,也會吸引很多的騙子過來。那時候都不需要有代碼,只要發一份白皮書,隨便湊幾個“演員”,就可以騙一大筆錢。
但是這一波DeFi帶來的牛市其實很不一樣。第一,DeFi現在來說仍然是小眾,在二季度的時候Consys做了一份調研報告,分析了以太坊持幣前1000的地址,然后看他們的合約的交互,發現只有6%的人用過至少一個DeFi的協議,另外94%的人一個DeFi協議都沒用過。所以你看就連以太坊巨鯨這幫人都沒有去大規模的使用DeFi,更不要說其他的散戶了。所以說現在剛剛開始市場還很小,未來用戶數量和增長空間還是非常可觀的。
此外,還有一點,2016、2017年的基礎設施和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2016、2017年的時候大家都是把幣打到項目方地址里面,好一點的項目方可能還會給你簽一份什么合同,然后等到發幣時候項目方把幣給你,當中有一大堆代投,然后跑路的,項目方翻臉不認人的事情太多了,但現在地方就不會有這種情況,DeFi的幣全打到合約里面去,雖然合約可能會有安全問題,但是合約都是透明開源的,都可以提前發現這些合約有什么安全問題。
所以其實從這點來說的話,現在DeFi社區的普及度,基礎設施的完善度,還有包括投資者的的安全意識、風險意識,其實都跟17年16年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再加上DeFi本質的去托管、去中心、去中介、安全透明高效這樣的特征,也和16、17年那一波牛市你直接把錢打給代投那種是完全不一樣的。
現在的基礎設施,使得大家能夠站在其他的協議基礎上面一步步往上走,提供更好的流動性,使得整個行業可以健康發展。同時更重要是在于2016年、2017年整個市場熱度在短時間之內大量釋放,導致后面沒有錢可以進來了,但這一輪的資金進場的速度是相當緩慢,而且非常可持續的。
所以說我個人覺得從資金面推動的角度來說,還是從整個DeFi的基本面角度來說,DeFi這一波牛市還有的好走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