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
金融領域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全球神經。近日,央行
數字貨幣(DC/EP)先行在
深圳、
蘇州、
雄安新區、
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再次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放眼全球,各國央行數字貨幣領域風起云涌。據國際清算銀行今年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80%的央行正在研究數字貨幣,10%的央行即將發行本國央行數字貨幣。法國、瑞典、泰國已開始測試數字貨幣,委內瑞拉近15%的加油站已使用石油幣,美國對數字貨幣的態度也由消極轉向積極。
貨幣是財富的象征,貨幣的力量更是無法比擬。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在
比特幣、Libra以及各種層出不窮的民間數字幣中,央行貨幣形態更新的背后有著怎樣的考量?央行數字貨幣為何而來?有何特點?又將產生何種影響?央視網記者專訪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
央視網記者:近年來,多國加緊研發數字貨幣,在您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黃益平:2009年比特幣橫空出世,一個重要的背景是公眾對美元作為一國的主權貨幣發揮國際貨幣功能的可持續性產生了疑問。比特幣的最大優勢是算法預先決定了總供給,不會超發,但短板是缺乏內在價值,沒有貴金屬支撐或者主權信用背書,所以比特幣的價值非常不穩定,其實很難發揮重要貨幣的功能。作為修正,后來一些機構設計了穩定幣,比如臉書的天秤幣,它是以主要主權貨幣作為支撐,也就是說是有基本的內在價值的。天秤幣白皮書的公布,一下驚醒了各國央行。因為天秤幣一旦上線,直接就是國際跨境支付與國際貨幣,它不但有可能繞開現行的一些跨境監管限制,甚至有替代部分主權貨幣的功能,一些脆弱的主權貨幣甚至存在完全被取代的可能性。
央視網記者:我國數字貨幣研發在世界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黃益平:中國人民銀行從2014年開始研究、開發人民幣數字貨幣,是國際上比較早著手研發數字貨幣的央行之一。之前有個別國家比如委內瑞拉等發行了數字貨幣,但無論從功能還是影響看,都不是非常成功。最近歐洲一些國家、日本甚至美國都開始研發央行數字貨幣,但中國人民銀行的數字貨幣在去年就已經完成研發,過去一年多時間里一直在利用不同的場景進行測試。如果能在未來幾個月內全面落地,應該是全球第一個主要國家的央行數字貨幣。因此,我國數字貨幣研發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央視網記者:在保護貨幣主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黃益平: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會促使跨境結算和投資變得更加快速、安全、低成本。舉個例子,現在從北京往紐約或者倫敦匯款,一般都需要幾個工作日才能完成交易,費用也比較高。數字貨幣其實就是一串密碼,密碼易手可以瞬間完成。不過,數字貨幣在國際交易中的使用,還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約束,最重要的是人民幣資本項目兌換尚未完全放開。如果人民幣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買賣,單純的數字化也無法解決國際化的問題。
央視網記者: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目前具備哪些功能?與移動支付使用的電子貨幣有何不同?
黃益平:客觀地說,央行數字貨幣的第一步其實還是相對保守的,短期內它的主要功能是替代流通中的現金,而不是銀行存款或者其它金融投資產品。如果看貨幣的三大功能:支付、定價和投資,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只是發揮第一個功能,第二個功能并未發生改變,第三個功能尚不具備,也就是說數字貨幣并不同時發揮貨幣的全部功能。與移動支付使用的電子貨幣相比,一是央行數字貨幣具有法償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央行一定可以償付。移動支付錢包里的貨幣雖然仍然是以人民幣為單位,如果錢包損毀,央行不會負責償付。二是數字貨幣支付不必依賴系統網絡系統,支付的成本也可以更低,這有可能會進一步增強數字貨幣支付的便利性甚至普惠性。三是數字貨幣支付如果額度不大,有可能實現匿名交易,這跟現金交易有相似性。
央視網記者:未來,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推行將對商業銀行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次試點意味著什么?
黃益平:央行在設計DC/EP的時候,充分考慮了盡量不要在短期內沖擊商業銀行及整體金融生態:第一,發行采取雙層體制的做法,銀行、互聯網公司以及電信公司等授權機構可以用現金向中國人民銀行兌換DC/EP,授權機構再向公眾發行。第二,央行不對DC/EP付利息。這就意味著,個人或企業不會繞過商業銀行直接跟央行兌換,他們也不會把大量的資金從銀行賬戶轉移到數字貨幣賬戶,因為沒有利息回報。這些設計的一個重要考量就是盡量不造成商業銀行脫媒,但實際如何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現在很難明確判定金融消費者究竟會如何在數字貨幣支付與電子貨幣支付之間做選擇。總之,DC/EP落地將是歷史性的一步,但這第一步仍然是相對保守的。
央視網記者:從長遠看,我國央行數字貨幣是否會對整個金融生態產生影響?
黃益平:有的專家指出,雖然DC/EP不會替代銀行的定期存款,但替代活期存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活期存款的利率回報非常低,這就意味著脫媒很難完全避免。另外,對移動支付的潛在影響更加值得密切關注,尤其考慮到移動支付實際是數字金融,包括大數據風控以及相應的大科技平臺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如果DC/EP對移動支付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就有可能改變數字金融發展的速度甚至方向。但客觀地說,這可能不是決策者的初衷,會不會發生,也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