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DAR公司目前的報告來看,2016年10月到2017年2月期間
區塊鏈的交易量是被高估的,但自此以后一直被低估。
Cipolaro還提到了今年1月份CoinMarketCap計算價格指數的時候抹去韓國交易數據造成價格劇烈震蕩的影響,因為韓國交易市場的價格一直偏高,所以突然剔除韓國交易數據源給大家造成了一個錯覺—市場暴跌了。由此觸發的恐慌性拋售,導致了一場小型“價格閃崩”。
作者:David Floyd
編譯:Yawei Xia
先給你看個數字,目前
比特幣的總供應量達到了1700萬。但在
加密貨幣的世界里,沒什么是顯而易見的,所以這個數字的可信度有待考究。
每十分鐘礦工就會發現一個新區塊,全網就會給這個礦工頒發12.5 比特幣的獎勵。從2009年比特幣上線以來,每一次獎勵都被記錄在了區塊鏈上。從這個角度來講,1700萬個比特幣似乎是一個可信的數字。
有人歡呼這個新的歷史性數據,但也有人在推特上潑冷水。比如Statoshi.info(比特數據網站)的創始人Jameson Lopp就發了一條推文說“我今天了解到很多數據源都不能準確估測比特幣的供應總量,1700萬不可信,我們還沒達到”。
Lopp想要表達的意思是Blockchain.info (最受歡迎且評價頗高的區塊鏈網絡數據提供商之一)并沒有考慮到礦工因為bug或其他原因沒有領取足額比特幣獎勵的情況。此類數據問題并不是個例,而且進一步看,會發現更多區塊鏈數據分析的問題。
DAR(一家為客戶提供區塊鏈數據分析的公司)的CEO Greg Cipolaro 就覺得不透明的分析方法是區塊鏈分析的一個大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DAR給自己設定的使命就是要解鎖比特幣交易量估測,這個任務在虛擬貨幣社區被長期看作是一個難題。
根據DAR公司目前的報告來看,2016年10月到2017年2月期間區塊鏈的交易量是被高估的,但自此以后一直被低估。
Cipolaro還提到了今年1月份CoinMarketCap計算價格指數的時候抹去韓國交易數據造成價格劇烈震蕩的影響,因為韓國交易市場的價格一直偏高,所以突然剔除韓國交易數據源給大家造成了一個錯覺—市場暴跌了。由此觸發的恐慌性拋售,導致了一場小型“價格閃崩”。
價格指數很受主觀因素影響,不管是虛擬貨幣還是股票市場。如果不了解清楚價格和其他的一些指標參數是怎么得出來的,虛擬貨幣整個社區都在承受負面影響。
精確的數據對每個市場參與者都很重要,不論是投資者、交易員、用戶、程序開發員還是學者或記者。
問題的復雜性
很多依賴公共區塊鏈數據的人都沒意識到很多數據源有多不可靠。Stefan Richter,一個數據科學家(BitcoinPrivacy的聯合創始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區塊瀏覽器bug肯定是到處都存在的”。Cipolaro也同意這個說法,他說“除非你每天都在看這些數字,不然你很難發現這些小錯”。
不過幸運的是還是有一些行業狂熱愛好者注意到了這些錯誤。
Lopp就是其中一位。他認為比特幣節點數怎么得出來的就值得討論,節點數經常會被認為是衡量區塊鏈網絡是否足夠去中心化的一個指標。
Lopp說自己經常聽到別人說比特幣只有10000個節點。但是這個數據的來源Bitnodes只考慮了所有可接受接入的節點。
Bitnodes的主創Addy Yeow也確認了這個說法。所以說,真正的節點總數可能高于10000個。另一個估測方法就是把“監聽節點”和“非監聽節點”都考慮了進去,得出了將近14000個節點的結果。
Yeow也同意把非監聽節點考慮進去意味著需要做出一些前提假設,比如有些非監聽節點還是可以連接到網絡上,只不過是在防火墻后,這些節點可以通過變更IP地址重新連上,也有可能就完全掉線了。
那些把非監聽節點考慮進去的數據分析提供商用了一個公式來估測那些非監聽節點會有多少天是不聯網的,從而來更準確地計算節點數。不過他們在把那些聯網的隱形節點考慮進去的同時也計入了很多完全沒聯網的節點。
問題在慢慢解決中
由于公共區塊鏈數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很多區塊鏈數據從業者都避免使用這些公開的數據源,反而會盡量使用內部算出來的數據。Chainanalysis是美國一家分析區塊鏈數據的公司,他們的客戶名單里就有美國稅務局。
Kimberley Grauer是Chainanalysis的首席經濟分析師,她說自己更傾向于使用內部數據因為她覺得至少很清楚內部數據存在的問題。Cipolaro跟媒體說他的公司也在用程序從自己的比特幣節點搜集數據。
雖然Cipolaro不是很信任公開數據源,但他覺得這些網站免費把比特幣數據分享給大眾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他說“這些網站給大家提供了高質量的信息來源”。
很多網站都還在努力提升自己數據的準確度,比如Blockchain網站出了一個bug,導致錯誤顯示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轉移了一批比特幣,公司立刻就修復了這個bug。
有些數據問題是容易解決的。Grauer指出區塊瀏覽器經常會不顯示時區,雖然這不是錯誤的操作,但是會造成很多困惑。
Grauer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我們比較Blockchain.info和
btc.com上的數據,區塊520672被挖礦的時間在兩個網站顯示分別是4月30日的23:18和5月1日的03:18。但我們并不知道這些網站用的是什么時區的時間。
有些數據問題很難解決。盡管比特幣區塊鏈的交易記錄是公開可查的,但要算出交易量要使用很復雜的辦法,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得出結果。
即使是專門做區塊鏈數據分析的公司DAR也不能拍著胸脯說自己新辦法提供的結果就是百分之百準確。
至此,我想借用一句古老的俄羅斯諺語“不要揣測,要去驗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