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和其它大型行業之間已經開始爭搶關鍵技術的掌控權。而
區塊鏈則是這場斗爭的中心。區塊鏈是一種公開的技術,能夠改革銀行業和
農業等領域的信息記錄系統。就連Chain和R3都爭相宣布開源自己的區塊鏈軟件。
但有一股力量卻在試圖封鎖該技術的使用權。這股力量就是專利。大型銀行和其他機構企圖采用專利申請的方式壟斷未來二十年區塊鏈的使用權。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盛(Goldman Sachs)申請的專利:“用分布式賬簿處理
金融交易……從而達到賬簿記錄和資產信息吻合的目的。”也就是說,高盛采用區塊鏈工具進行交易結算。
高盛的專利申請鮮有媒體報道,但它并不是唯一一個發起區塊鏈專利申請的機構。過去的幾年以來,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埃森哲(Accenture)、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大型企業申請了數百個區塊鏈專利。另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是克雷格?賴特(Craig Wright)。他曾對外宣稱自己是
比特幣的創造者(他的說法遭到了大多數人的質疑)。為了掌握一定的控制權,他已經申請了數百種區塊鏈專利。
事實上,美國專利局尚未通過上述任何一個申請。然而,一旦專利局通過了上述申請,專利持有者就能向其他區塊鏈用戶收取數百萬美元的技術授權費用,或者直接關停他們的企業。更過分的是,持有者還能開啟“專利流氓”模式,通過建立空殼公司起訴所有使用區塊鏈的個人或企業。
《區塊鏈革命》的作者之一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說,專利訴訟會給技術的發展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這種行為(專利訴訟)是對創新的打擊。公開與合作才是新數字時代的核心。當傳統企業遭到新興行業挑戰時,他們通常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轉而研究新興行業,我為此感到遺憾。
據傳,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專利申請造成了區塊鏈
聯盟R3的內部恐慌(這兩家銀行上周都離開了R3)。現在就認為他們的行為過于進取未免為時尚早。
高盛內部某知情人士透露,該銀行申請專利主要是防止其它科技公司或企業搶先。他說,高盛申請的專利是可以轉贈給某聯盟的,該聯盟主要致力于促進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與此同時,有人說專利是區塊鏈領域不可避免的一個方面,這不是什么壞事。賈斯汀?希爾(Justin Hill)是一家名為Olswang的律所的專利律師,他近期表示,區塊鏈行業的專利熱和當初的電信行業一樣,想要獲取標準技術的企業只需向專利持有者支付知識產權費用即可。
區塊鏈專利會生效嗎?
申請專利究竟是不是發展
區塊鏈技術的最佳方法?或者美國法律是否會生效這類專利?目前這些問題都還沒有答案。
電子前沿基金會(EFF)律師丹尼爾?納齊爾(Daniel Nazer)表示,區塊鏈專利是以軟件的形式進行申請的,這在高等法院是很難獲批的。高等法院規定大部分或者說幾乎所有的軟件專利都只是抽象概念,不會受到專利保護。
他補充道,這類專利的內容是顯而易見的,人人都知道。而且,這些專利并不是像比特幣或區塊鏈那樣的基礎性概念。況且,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公開了相關概念,這類概念早就不具備申請資格了。
但Nazer仍擔心專利局會頭腦一熱,一股腦地批準這些區塊鏈專利。
到時候市場上就會充斥著‘用區塊鏈來進行……’等抽象空洞的專利,每個人都忙著躲避法律雷區,創新的腳步就會因此減緩。
然而,目前“專利陷阱”的局面并未阻礙Chain等公司的發展。Chain為Visa和第一資本(Capital One)等企業研發區塊鏈協議。今年10月,他們開源了自己的區塊鏈軟件Chain Core。
近期,Chain首席執行官亞當?路德溫(Adam Ludwin)告訴我們:
專利?我們更傾向于用開源的方式傳播技術,專利只是用來以防萬一的。未來是否會有這方面的訴訟?可能吧。
原文:http://fortune.com/2016/12/01/blockchain-patents/
作者:Jeff John Roberts
編譯:Wendy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