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斷,成為過去一周最觸目驚心、最令人肝腸寸斷和揮之不去的熱詞。
美國股市先后兩次暴跌觸發熔斷,亞洲11國股市跟著前仆后繼,歐洲股市同樣在一片哀嚎聲中跳水……
慘遭血洗的不止股市,加密貨幣市場同樣也呈現出斷崖式狂跌,比特幣價格24小時內遭腰斬,一時間幣市血流成河。
3月12日晚,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比特幣價格突然跳水,從7300美元掉頭直下,剎那間跌破6000美元,創五年來最大單日跌幅。13日,比特幣下墜不停,盤中一度跌破4000美元大關,直探3800美元新低,24小時跌幅一度接近50%,再次刷新兩年來的單日跌幅紀錄。
實際上,從2月下旬開始,比特幣的價格就開始下跌。彼時比特幣價格達到2020年的峰值10415美元,而到了3月6日便下行至9000美元,3月8日跌破8000美元。13日,當人們面對傳統資本市場熔斷潮將最后一絲冀望回望號稱“數字黃金”的比特幣時,看到的卻是比特幣兩腳踢天急速下墜,直接跌破4000美元,并牽動全球加密貨幣市場一路狂跌,市值前二十位的幣種中,有17只幣種跌幅均超20%。據數字貨幣數據平臺Coinmarketcap數據,截至13日下午14點,整個數字貨幣市場的總市值蒸發了約700億美元。
至發稿時,比特幣價格仍在5300到5500美元左右徘徊震蕩。
避險資產,是耶,非耶?
作為一種相對另類的“資產”,比特幣被其擁躉視為“數字黃金”,認為它一定程度上具有和黃金類似的避險屬性。這一觀點的核心在于,比特幣總量恒定,只有2100萬枚,所以它天生的與通脹絕緣。隨著2019年及2020年開年后,在數次地緣政治危機中的良好表現,比特幣避險屬性的認知一再被放大,盡管在過去數年,以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市場幾度暴漲,隨后又劇烈波動、起起落落。
而近期,隨著全球恐慌情緒的擴大和蔓延,處于“減半行情”之中的比特幣依然暴跌,其“避險”屬性似乎已被證明并不靠譜。
紐約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Nouriel Roubini長期看衰比特幣。他直言,“數字貨幣不僅不能對沖股票風險,實際上它在此期間跌得更多。”
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員William表示,比特幣被稱為“數字黃金”或“避險資產”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在避險資產的概念中,“險”在金融中即是風險,不確定性,在統計學上就是“方差”或“標準差”,即我們常說的市場波動率。
一些人總喜歡將比特幣和黃金放在一起做對比,比較黃金上漲時比特幣有沒有上漲,這其實不對。如果對比標普500指數和比特幣,會發現兩者在某段時間一同上漲,畢竟標普500指數在過去十年里上漲了3倍,比特幣在過去十年里不止上漲了10倍,最近標普500暴跌了,比特幣也暴跌了。這樣的對比其實毫無意義。
在William看來,想真正衡量一項資產是否是避險資產,主要是看其波動率是否足夠小,目前主要的避險工具有黃金、國債。黃金和國債的波動率都比較小,而比特幣的波動率冠絕全球,這樣的高波動率資產,是無法稱為避險資產的。
緣何暴跌?
比特幣價格暴跌,有從業者說是因為全球資本市場的動蕩,導致投資者傾向于拋售手中資產取現。也有從業者表示是此前比特幣價格穩步上升,業內興起質押業務和杠桿交易風潮,導致價格下跌后出現大量被迫拋出的債倉。
眾所周知,所有在市場上被交易者選為交易標的的產品,其中的核心要點在于必須有充足的流動性。可惜的是,比特幣目前的流動性并不足夠,或者說并不符合大規模交易的標準。我們可以看到,CME比特幣期貨持倉量在今年內是持續下跌的,這表示通過合規的期貨交易所使用比特幣期貨作為對沖手段的機構交易者并不多。
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員William強調,從整個宏觀角度來看,過去十年間,受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影響,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接近零利率的位置,而歐洲甚至出現負利率的局面,全球流動性泛濫,這造成大量資金開始尋找高風險資產以獲取更高的收益。比特幣也因此受益,大量資金涌入其中,推高了比特幣價格。
一般而言,傳統資本市場的漲跌不會影響數字貨幣市場,一是因為數字貨幣市場太小,更重要的是數字貨幣尚未納入全球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池中。然而在今年,受疫情等黑天鵝沖擊,資本市場出現暴跌,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大流行”,美國政府宣布禁飛歐洲,市場恐慌加劇,投資者都變成了風險厭惡者,信奉現金為王。在流動性緊缺異常嚴重的當下,比特幣作為波動率冠絕全球的高風險另類投資資產,資金自然會從中抽走,以尋求更安全、流動性更好的資產,價格即出現暴跌。
據路透社報道,芝加哥High Ridge Futures金屬交易主管也持類似觀點,其表示,交易員和投資者正在出售各種資產類別,這是急于套現和輕度的恐慌性舉動。
OKLink商務負責人姜孜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表示,“當全球經濟整體出現問題,BTC跟隨其他主流資產開始回調時,高杠桿帶來的高風險、礦工的挖礦危機、合約市場的高多空比,多項因素造就了本次比特幣的大跌。”
從業者王欣(化名)認為,恐慌性拋售對比特幣價格的影響,沒有幣圈自身場外配資、加杠桿模式帶來的連鎖反應大。
她表示,從去年起,隨著比特幣價格一路走高,幣圈興起了虛擬幣質押業務。大戶看好幣價上漲,就將手中的比特幣質押出來,拿這筆錢再去加杠桿。如果行情上漲,用杠桿業務賺的錢可以贖回比特幣。但杠桿業務有平倉價格、有質押率,一旦價格下跌,觸及平倉線,就會產生被動拋盤,導致大量被迫拋出的債倉出現。
根據幣Coin數據顯示,24小時內全網爆倉總金額32.8億美元,約合229億元人民幣,爆倉人數超11萬人。其中最大單筆爆倉單出現在火幣,價值5832萬美元。排名前三的爆倉幣種分別為BTC(爆倉1.5億美元)、ETH(爆倉1880萬美元)、EOS(爆倉3114萬美元)。過去30天,全網爆倉金額達78.8億美元,絕大部分都是多倉爆單。
在市場恐慌情緒下,12日晚間,火幣、OKEx及幣安等多家數字貨幣交易所在出現宕機情況,波及范圍涵蓋了場內外交易。幣安創始人兼CEO趙長鵬發推稱,幣安平臺的系統負荷能力已比此前所有巔峰期高出五倍。
王欣表示,比特幣價格的下跌還來自一部分礦工的拋壓,因為比特幣產量將減半,幣價又上不去,礦工入不敷出,就要賣幣換取現金流。“在這場大波動中,只有良好現金流的礦工、礦場才能活下去。”她說。
減產行情更像是場內“自嗨”
Alternative.me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比特幣恐慌指數已達到14,處于極度恐慌狀態,創近6個月新低。
根據該網站對恐慌指數的定義,恐慌指數由以下幾個指標構成,分別是幣價波動性(25%)、市場交易量(25%)、社交媒體熱度(15%)、市場調查(15%)、比特幣在整個市場中的比例(10%)、谷歌熱詞分析(10%)。目前指數被各大主流媒體網站引用,用以衡量加密市場的情緒狀態。
該指數的波動區間為0-100,數值越大,市場越樂觀,投資者積極性越高。相反,數值越小,市場越謹慎,投資者恐慌情緒越嚴重。目前數據14,處于2019年8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
“加密貨幣市場目前恐慌蔓延,這次恐怕還有交易所擠兌風險。”一名虧損了10多萬元的投資者悲觀地說,“我們微信群里50多人虧損近3000萬元人民幣。”
OKLink商務負責人姜孜龍表示,“從行業來看,借貸和交易層面,由于比特幣的暴跌,風控不到位的企業,很容易出現資金面斷裂等一系列問題。”
礦機廠商產生亦直接遭受沖擊。新一代7nm礦機電費占比已過半,包括螞蟻礦機T17、神馬M20以及芯動T3系列等多數礦機則已處于關機狀態,開機即虧損。目前,電耗最低的比特幣礦機的關機幣價不到3000美元。
對整個行業上下游的影響毋庸置疑。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蔡凱龍表示,“目前來看,頭部需保存實力,中小玩家做好過冬準備,新玩家入場的可能性不高了。”
“減產行情”下,幣圈不僅沒有迎來預期中的“大牛市”,而是慘遭血洗。這讓一些投資者開始懷疑,備受期待的“減半行情”是否已經結束了?
其實,這波比特幣減產行情起初是在年初美國與伊朗沖突危機的驅動下展開的。當時比特幣從7000美金附近迅速攀升到9000美金左右,圈內炒作“減產”的故事也在大行其道。有趣的是,這一波的行情與2019年年初的小陽春不同,當時比特幣的漲幅大過所有山寨幣,而此次卻是BSV、BCH、ETC等山寨幣率先啟動,比特幣后來才慢慢跟上,漲幅也不如一干山寨幣,市場隨后的熱點則集中到XTZ、LINK之類低估值的幣種,而非要減產的比特幣。種種跡象表明,這輪行情只是圈內的炒作、場內的自嗨,市場上也沒有新的資金流入。
“減半行情”一直都被高估。蔡凱龍表示,盡管歷史上比特幣減產時幣價上漲,可這個邏輯缺乏科學嚴謹的論證,當時太多因素影響幣價,我們無法把幣價上漲全歸功于減產。就跟公雞鳴叫太陽升起,不會把太陽升起的原因歸結為雞叫一樣。這種道理在專業投資者眼里顯而易見,可惜數字貨幣投資人專業度不夠,盲從者不少。
實際上比特幣價格在2月末的走勢已預示著它在一段時間內會與傳統資本市場并行在下行通道,至于何時反轉并走出獨立行情,還要看整體大環境的變動情況和有無流動性注入,資金會否選擇以及何時選擇比特幣這一新的風險資產,不在于自嗨,而在于市場的自行配置。有研究員坦言,如果比特幣投資者仍抱著“減半行情將帶來價格上漲”的預期去投資比特幣,那他們未來會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