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作為一種
數字貨幣,
比特幣的價格突破了一萬美元關口,成為年度最炙手可熱的投資品之一。
2017年12月18日,比特幣價格達到了創歷史最高點的19511美元,到2017年結束時,比特幣價格已經比2009年出現之初累計上漲了1300%以上。
不僅是比特幣,2017年可以說是各類數字
加密貨幣集中爆發的一年。相較于2016年底大約113億美元的總市值而言,數字加密貨幣的總市值在2017年底達到了驚人的1.77萬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于一個位居全球前十水平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貨幣,所依賴的底層技術是
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數據存儲與調用的方式。每條交易信息都成為一個獨立的數據單位,稱之為區塊,區塊按照被創造的時間順序,獲得一個獨一無二的標記,并且會被打上前一個區塊的標記。區塊被創造后,向整個交易網絡傳播,這樣所有位于交易網絡內的交易者都可以獲得有嚴格順序的區塊信息,也就是說,區塊就成為了一個有序的鏈條,而整個交易網絡中每個交易者都將獲得一個區塊鏈的存儲備份。
依靠區塊鏈技術提供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與匿名性,各類數字加密貨幣應運而生。然而,進入2018年,市場主要的數字加密貨幣價格齊頭下挫。到2018年1月中旬,市值最大的前15大加密貨幣全部呈現下跌行情,更是有近半的加密貨幣跌幅超過20%。
數字貨幣價格大幅震動,體現出了市場對其未來走勢的不確定,而這種不確定,很大程度來自于各國的監管態度。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亞洲國家,對數字加密貨幣持消極態度,而對區塊鏈技術則采取了積極態度。中國人民銀行組建了專門的區塊鏈研究機構,但是禁止將比特幣直接同人民幣進行交易。韓國政府也開始考慮關閉加密貨幣交易場所,嚴格加密貨幣交易監管。
數字加密貨幣市場的龐大,固然是各國紛紛嚴格監管措施的一個重要動因,然而究其本質,還是要歸結于產品背后的技術邏輯。區塊鏈技術對于傳統認知上的國家經濟主權而言,是一次顛覆與重建式的再造。
從顛覆性的角度而言,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匿名化了的
區塊鏈應用,本身是對于單一國家經濟主權的巨大沖擊。傳統意義上的國家經濟主權,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對于一國范圍內經濟活動的絕對把控:國家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即便是在高度崇尚自由市場的經濟理論家們看來,仍然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對國家的經濟活動進行調控。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經濟活動不再有必要依靠一個惟一的中心來開展。甚至就連貨幣這個價值的載體,也不需要依靠中央銀行的信用背書來發行——比特幣的案例就是這樣。去中心化消解了傳統語境下經濟主權的權威性,匿名性則在另一個維度上消解了經濟主權的強制力。
信用的實現不需要依靠身份,而是依靠算法技術,只要采用了同樣的算法,在區塊鏈的世界里,就是值得信賴的。然而區塊鏈并不能真正驗證算法背后的行為。數字貨幣的跨國監管難度很大,不可追溯性和匿名性使得數字貨幣備受黑市交易青睞。盡管有消息稱,中日韓三國將就跨國監管問題嘗試溝通,但匿名性背后帶來的監管難題還是無法在短期內得到很好的解決。
在看到區塊鏈技術對現有國家經濟主權形態的沖擊之時,不可忽視的是,區塊鏈技術的另一些應用場景似乎也在重構國家經濟主權的形態。
2016年,主權區塊鏈的概念在中國率先提出。主權區塊鏈增加了國家主權、政府監管、技術干預、非完全去中心化等注入有主權意志的特性。主權區塊鏈增加了監管節點,在技術規則之上增加了監管規則,如由中央銀行進行信用簽名發行的主權數字貨幣,由各國央行進行信用背書,在便捷化交易的同時,避免了數字加密貨幣現在面臨的價值劇烈波動,只能作為投機品而無法作為貨幣使用的窘境。
顯然,作為一項新生技術,區塊鏈當前的應用場景還比較有限,相當多的公眾還將其簡單等同為比特幣本身。但是,號稱“下一代技術革命”代表的區塊鏈技術,已經在為數不多的應用場景內對現有的社會治理體系構成了不小的沖擊。
區塊鏈技術能否成為一次技術革命也許還需時間來驗證,但是區塊鏈技術對國家經濟主權的影響,已經讓各國紛紛行動起來,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對于經濟主權的認知,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