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Adrianne Jeffries
編譯:sky
比特幣、以太幣等
加密貨幣進入主流話語圈子的同時,人們也在廣泛傳播(但未能很好地理解)另一個概念——“區塊鏈”。
區塊鏈原本指比特幣等多數加密貨幣背后的數字加密賬簿,但如今,它開始被用于描述各種各樣的事物,比如跨行交易系統、沃爾瑪新的
供應鏈數據庫等等。這個術語變得如此尋常可見,以至于正在迅速失去其原有的意義。
“什么是‘區塊鏈’?這個詞成了一個越來越含糊的流行詞,”《50英尺區塊鏈攻擊:比特幣、區塊鏈、
以太坊與智能合約》一書的作者戴維·杰拉德在郵件中表示。
網絡上有數不清的文字、音頻和視頻在解釋何為區塊鏈。但幾乎所有解釋都是錯的,因為它們的出發點就不對。
區塊鏈沒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義,而關于什么是區塊鏈的必要屬性,人們的分歧也很大。
區塊鏈沒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義
比特幣系統被視為史上首個區塊鏈,它的橫空出世拉開了區塊鏈產業的序幕。這個產業的擁躉們認為,區塊鏈將徹底改變貨幣、政府及其他層面。
比特幣的設計初衷就是要公開,要向所有人開放,區塊鏈的誕生是為了在中央權力缺席的情況下,確保人們的誠信。為了讓盜賊得不償失,它在設計上犧牲了效率——改寫賬簿要消耗龐大的算力,成本會壓過一切可能到手的利益。
為實現這一點,比特幣區塊鏈的數字賬簿保存了從創立至今的一切交易記錄。而這本賬簿的副本沒有存放在一個中心場所;而是由稱為“節點”的超級用戶保存。
其中一些節點被稱為“礦工”,負責將交易打包,再將之添加進“區塊”中的賬簿,并通過加密手段將每個區塊與之前的所有區塊關聯起來。目前,這一系統(在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的照看下)已經神奇地運轉了將近十年。
比特幣2009年橫空出世,按IBM的說法——“是
區塊鏈技術的首次落地”。然而,今天許多被貼上“區塊鏈”標簽的技術設計已經與比特幣區塊鏈大相徑庭。
不同的定義
谷歌對“區塊鏈”的定義是“以時間順序,對比特幣等
數字貨幣交易進行公開記錄的數字賬簿”。
雖然多數人都會認同區塊鏈是數字賬簿,但很多區塊鏈并沒有匹配的加密貨幣,也不會進行公開記錄。有人甚至會爭辯,區塊鏈無需是數字的。
在線
金融詞典Investopedia說,“區塊鏈是記錄所有加密貨幣交易的公共的、去中心化的數字賬簿。”同上,許多區塊鏈并不是公共的,很多也不是去中心化的。
IBM的定義是,“區塊鏈技術用于多方P2P網絡,網絡中的各方參與同一項指定交易。”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至少有一個知名區塊鏈就只有一方參與,如世界糧食計劃署,參與者就是這家機構本身。
IBM還寫到,“因為賬簿是分布式的,每個參與者都可以及時查看任一點的‘世界狀態’,且能監控交易進程。”這方面也有反例,萬事達的區塊鏈就不對任何人開放(而且除營銷外似乎別無用處,因為萬事達卡的支付仍是通過原有系統進行)。
有人甚至會爭辯,區塊鏈無需是數字的
愛沙尼亞的宣傳攻勢很好地展現了“區塊鏈”一詞被延展和稀釋的現狀。據去年的《哈佛商業評論》:2007年,愛沙尼亞啟動了一個使用區塊鏈的全民數字身份證項目。”2017年12月的《紐約客》寫道,“愛沙尼亞數字安全的支柱是一種區塊鏈技術。”
愛沙尼亞的系統其實早于比特幣區塊鏈,它是否應被稱為區塊鏈技術,目前也存在分歧。
《巴比倫之前,比特幣之后》一書的作者、金融顧問戴維·伯奇曾在一場區塊鏈活動中遇到愛沙尼亞的首席信息官西姆·西庫特,后者似乎認為愛沙尼亞的系統并非區塊鏈。
“我問他,‘愛沙尼亞區塊鏈身份證’的迷思究竟從何而來——這個都市傳說流傳甚廣,我完全摸不著頭腦,”伯奇寫道。“他說人們可能對我們的系統使用散列函數保護數據安全的做法有些誤解。”
愛沙尼亞的技術供應商Guardtime曾稱其產品為“散列相關的時間戳”,如今卻將之標榜為了“區塊鏈技術”。這未必是假話,畢竟“區塊鏈”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而且目前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營銷策略。
“我問他,‘愛沙尼亞區塊鏈身份證’的迷思究竟從何而來——這個都市傳說流傳甚廣,我完全摸不著頭腦,”
“早在比特幣誕生前我們就在琢磨這個項目了,”Guardtime的CEO邁克·高爾特在郵件中表示。“比特幣沒有帶來什么新的加密技術,其背后的妙處在于,它采用了不同的加密手段來構造區塊,打造了一種可激勵人們使用的加密貨幣協議。”
區塊鏈是“一種只能追加的數據結構,其中的數據記錄通過加密手段相互關聯,”他說。“當分散的各方基于預先商定的規則達成共識,數據記錄就會被添加進這一數據結構中。”
私人區塊鏈
有相當一部分新的
區塊鏈項目計劃(比如那些給金融行業的提案)都是所謂的“私人”區塊鏈。批評者稱這類項目是新瓶裝舊酒。
“‘私人區塊鏈’只是共享數據庫的一個迷惑人的稱呼,”普林斯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阿爾溫德·納拉亞南表示,他是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上的一堂熱門區塊鏈課程的主講人之一。
納拉亞南認為,比特幣區塊鏈背后的關鍵創新就是所謂的工作量共識機制,這一機制旨在消除對中央權力的依賴,它能通過規則與激勵確保網絡成員的誠實。
工作量證明機制的效率很低,這正是比特幣網絡會消耗如此多電力的原因,所以放棄這項機制未必是壞事。但如果沒有了工作量證明,區塊鏈中還剩什么新東西呢?
“‘私人區塊鏈’只是共享數據庫的一個迷惑人的稱呼。”
納拉亞南寫道,有人可能會說,另外一些加密技術才是區分區塊鏈與“普通共享數據庫”的關鍵——可是那些技術早就存在了。“通過加密手段,系統會變得更難篡改,更易審計,”他寫道。“但區塊鏈的這些東西都不是比特幣的創新!事實上,中本聰只是在他白皮書中所引述的早期研究基礎上做了細微調整,事實上這些研究早在1991年就有了,研究者是哈伯和斯托爾內塔。”
法律中的定義
這種不確定性部分導致了整個行業的泡沫化傾向——“區塊鏈”項目大增,技術前景被夸大。隨著各州通過區塊鏈的相關立法,未來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麻煩。
圣瑪麗大學法學院的助理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區塊鏈技術中心的研究員安杰拉·沃爾克寫了一篇關于區塊鏈相關術語與法律的文章。
“不少州都在匆匆制定法律條例,向世人展示他們是多么支持加密技術,或多么了解科技的發展,”她說。“其中很多州都在法令中加入了對區塊鏈技術的定義,但在我看來,這些定義都很成問題。”
其中最困擾沃爾克的是亞利桑那州給出的定義。2017年,亞利桑那的《電子交易法》做了修訂,明確將區塊鏈中的交易納入了該法案的管轄范圍。立法機關在修正案中下了一個定義:“‘區塊鏈技術’即分布式賬簿技術,采用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共享和復制的賬簿,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可以是經過許可的,也可以是無需許可的,可以由代幣化的加密經濟驅動,也可以沒有代幣。賬簿中的數據受到加密技術的保護,不可更改,可審計,能提供未經審查的真相。”
僅僅因為數據存放在區塊鏈中,并不表示數據是準確的
其中,沃爾克尤其擔心的是“不可更改”和“未經審查的真相”這兩個說法,她認為此項技術并沒有這么絕對,不如改為“難以更改”和“只要維護該網絡的人(可能包括礦工、開發者或獨裁者)希望如此的話,能呈現未經審查的真相”。Coin Sciences的創始人吉迪恩·格林斯潘寫到,只要一個國家有決心,改寫比特幣區塊鏈的成本絕非不可承受。
目前,區塊鏈被改寫的知名案例已經很多:比特幣分叉了好幾次,包括2010年的那次,當時,軟件中的“整數溢出”錯誤導致生成了920億枚比特幣,整個網絡不得不讓賬簿退回到出錯前的狀態。2016年,以太坊在遭遇一次大規模攻擊后進行了分叉。另外,歐洲的《一般性數據保護條例》將于5月生效,其中規定用戶必須擁有數據的掌控權,為此,開發者們正在探索從區塊鏈上刪除數據的方法。
“未經審查的真相”這個說法還忽視了一個事實,即僅僅因為數據存放在區塊鏈中,并不表示數據是準確的。不準確的數據(如醫療記錄中的疏忽)也會在區塊鏈中得到驗證。
“如果有一天,對它的定義不再能描述這項技術,屆時法院該如何定奪呢?從司法角度看,又會造成什么后果?”沃爾克說。“情況可能會變得一團糟。”
更糟的是,亞利桑那州的定義已經被包括加州在內的其他州用在了立法議案中。目前已有逾200個政府提議在選舉、房產登記、數字身份證等方面采納區塊鏈設計。
建立標準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區塊鏈研究部門負責人、檔案學助理教授維多利亞·勒米厄正牽頭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區塊鏈術語標準。
“一般來說,如果交易聚合在區塊里,然后在區塊鏈中經由加密手段進行保護,并搭配防篡改的設計,提供不可更改的記錄,這樣的系統就可以稱為區塊鏈了,”她在郵件中表示。“但在日常使用中,區塊鏈一詞往往會涵蓋各種各樣的分布式賬簿,有些賬簿的交易甚至不會集合在區塊中。”
“不同的認知群體已經確立了自己對于區塊鏈定義的認知。”
她的團隊已經遇到了一些挑戰,包括“不同的認知群體已經確立了自己對于區塊鏈定義的認知,一些人對開源、共享與自治等議題持有強烈的政治與社會立場。”而ISO標準的制定過程未能很好地考量這些群體的看法,許多成員也感覺自己處于科技巨頭和其他商業利益方的陰影之下。
另一項挑戰是,司法定義的泛濫“或許表示監管已經走偏了,這會導致司法流程復雜化,增加此項科技投入應用的困難,”她說。
勒米厄很熟悉各種有關區塊鏈能力的誤區。她說:“可靠性的概念,在多數情況下遠遠超出區塊鏈的實際能力范圍(甚至超出所許諾的能力范圍)。”所謂可靠性,指的是記錄必須準確,“而大量區塊鏈方案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可靠性被夸大了,“如果智能合約寫得很糟糕,或是算法很新、未經檢驗,可靠性就會有問題。”
真實性也被夸大了,這一點取決于區塊鏈所匹配的認證系統的穩健性。“最后一點,不可更改意味著永久性,但事實上,沒有什么能保障區塊鏈中創建和保存的賬簿記錄永不消失——哪怕存在大量副本也是一樣,因為科技終有被淘汰的一天,人們維持一套系統運轉的動機也有衰竭的時候,”她說。
確立清晰的定義有助于消除一些誤解。“更準確的理解何為區塊鏈技術有助于我們取長補短,不斷改進,使這項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其擁護者們所設想的變革,”她說。
“當提到一項科技時,如果每個人心里想的都不是一回事,我們要討論它的發展就會很困難。”不幸的是,她估計這套術語標準還要大約18個月才能最終確立下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