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區塊鏈,離不開理解
比特幣機制,在學比特幣機制時,有個大多數人理解起來非常費勁的概念就是:UTXO(未使用余額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
當然,網上關于UTXO的解讀非常多,但大多數偏技術,很多人仍舊看得云里霧里。
為什么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時要用UTXO呢?UTXO和我們習慣的錢包有什么區別呢?
筆者嘗試用較為通俗的方式來解釋下UTXO。
要理解UTXO,首先我們要從每個人都非常習慣的賬戶(或錢包)說起。
比如說A的賬戶里有500元,B的賬戶里有600元,如果A要轉100元給B,銀行的操作是:把A賬戶減去100元,變成了400元;把B賬戶增加100元,變成了700元。
請注意,這個操作必須要由銀行來做中間人。如果沒有銀行會怎么樣呢?
A可能會說他已經打給B了,但其實沒打;B可能會說沒有收到A的打款,但其實錢已經進了B的賬戶。。。于是糾紛產生。
這種糾紛在
數字貨幣里稱為“雙花支付”。雙花支付是比特幣誕生前,所有科學家和技術極客無法逾越的難題。
數字貨幣的探索其實早在80年代就開始了,但長期以來,所有所謂的數字貨幣都是由中心化操作的,其本質上是“電子化貨幣”。
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現在已經廣泛使用的支付寶和微信。這種中心化的“電子化貨幣”通過第三方機構在一個賬戶做加法,在另一個賬戶做減法,來完成交易。
2008年的
金融危機,讓銀行的信用嚴重受損,于是推崇數字貨幣的技術極客們開始探索一種在沒有第三方機構介入的情況下完成支付的方式。
但人生而就是自私的(亞當斯密理論),都希望自己的賬戶只增不減。那么,如果沒有第三方機構來做加減法的情況下,怎么順利完成交易呢?
于是,有人借鑒了不動產的資產轉移方式,提出了UTXO的設計思路,并由中本聰集大成,發明了比特幣。
賬戶模式的特點是錢在不同賬戶之間流轉,而不動產產權轉移模式是不動產就在那里,改的是所有權人。
筆者在講UXTO時,經常打的比方就是:
比特幣每十分鐘產生的區塊所釋放的12.5個比特幣獎勵就像是一塊新產生的土地。這塊地的最初所有權就是挖出這個比特幣的礦工A。
當他把其中一部分(比如說1個比特幣)轉給了B,并不是把一個比特幣像一枚硬幣一樣交給B,而是把這塊土地先全部標上了B的標記,再接下去把余額(12.5-1)11.5個幣上再標上自己A的標記。當B想把得到的那個比特幣轉0.5個比特幣給C,也是一樣,先把他的那個比特幣上標上C的標記,然后再把余額0.5個幣標上自己的標記。
這種方式的本質和把不動產進行分拆后買賣交易的方式基本一致。但與不動產不同的是,上述的“打上標記”的過程不是由中心化機構來做的,而是通過加密學簽名的方式確定的。
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在沒有第三方機構的情況下,比特幣通過不斷的“打上標記”操作,被無數次的分割、組合,從而完成了不同用戶間的比特幣的轉移。這種方式就是UTXO。
因為UTXO需要比特幣像土地一樣,一塊一塊的逐步釋放,于是中本聰又極富天才地發明了區塊鏈的數據結構。奠定了我們今天的
區塊鏈技術和行業的基石。
因此,UTXO是認識比特幣的第一步,明白了為什么要用UTXO,才能理解區塊鏈為什么要用比特幣這種“不合常理”的數據結構,才能理解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才能理解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等等一系列問題。
除此之外,UTXO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即時對賬。中心化賬戶管理機構,如銀行、證交所,需要每天關門后,將當天所有的加加減減核對,如果發現總賬不平衡,就會回溯檢查,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然后上報。
即使現代科技水平突飛猛進,將手工記賬引起的錯誤率大幅度降低,但仍不可避免的發生小概率錯誤。但是通過UTXO模式,可以達到0出錯率。因為資產就在那里,只是所有權的變更,不存在加減過程的錯誤。
UTXO機制是金融業使用區塊鏈的重要原因,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錯率。比特幣運行至今近10年,沒有發生過一筆錯誤,就是對這種機制最好的背書。
這也是為什么說:其實并沒有比特幣,只有UTXO。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