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可信可控云計算、終端安全存儲、
區塊鏈等技術的演進,全球范圍內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數字貨幣的發展正在對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尤其是2019年Facebook Libra的面世引發全球數字貨幣競爭,各國央行亦加緊了研發央行數字貨幣的步伐。
在央行區塊鏈
金融專家組成員、中關村區塊鏈安全研究院聯席理事長楊帆看來,Facebook的7億客戶足以動搖任何一國央行及其法幣運行的基礎,因此,各國加快推出央行數字貨幣的步伐。
不少業內人士將2020年定義為“央行數字貨幣元年”。楊帆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法幣數字貨幣與非法幣數字貨幣大博弈時代已到來。
“不能任由私人數字貨幣無序發展”
全世界各國都對央行數字貨幣表現出了興趣,但目前尚未出現有決定意義的央行數字貨幣。據國外媒體報道,IBM和國際貨幣金融機構(OMFIF)聯合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首個央行數字貨幣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從一個小經濟體中產生,并以明確的用途響應一個特定的政策目標。這個調查從2019年7月開始,歷時三個月,調查對象涉及13個發達經濟體和10個新興市場的央行官員。其中73%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央行數字貨幣,認為某些情況下,央行數字貨幣將是現金的良好替代品。
楊帆表示,各國推出央行數字貨幣的原因是私人數字貨幣使用了一系列新的技術,這些技術對金融體系的滲透力極強,甚至對現代經濟金融運行帶來沖擊。所以,為了維護貨幣體系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貨幣當局必須使用同等甚至更先進的技術和設計來研究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如果任由私人數字貨幣無序發展,這將對貨幣當局政策調控和經濟金融體系帶來嚴重沖擊。此外,現金大幅度減少是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另一積極動因。
楊帆指出,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金融科技在整體金融框架中所占地位越來越重,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將會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系統穩定性產生重大影響。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除了需要技術的輔助外,還需要有足夠的框架來確保治理和風險管理,才能保證其健康發展。
“博弈框架尚不健全”
無論主權背書的法定數字貨幣、私人機構背書的私人數字貨幣和算法背書的自治數字貨幣,都將面對比現實世界更平等的競爭,任何一種數字貨幣如果不能迎合數字世界與其使用者對數字貨幣的特定需求,都有可能被背棄或處于下風。楊帆認為,目前央行數字貨幣博弈框架尚不健全,存在幾點博弈。
首先,貨幣政策博弈。民間的數字貨幣進一步削弱法定貨幣的地位,削弱貨幣政策調控的作用,實際上對經濟發展的穩定是非常不利的。央行的數字貨幣要為國家的貨幣政策服務,還是全球貨幣政策服務,亦或是為純粹貨幣穩定政策服務?央行數字貨幣為貨幣政策提供什么選項值得考量。
同時,法幣數字貨幣與非法幣數字貨幣都是虛擬貨幣,存在不同的算法博弈。數字貨幣是由計算機算法來發行,因此
比特幣等私人貨幣的發行不由央行決定,最終由社會共識決定。央行創造數字貨幣的算法是否能夠穩定法幣的價值還需探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