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是我國
區塊鏈發展從
金融泡沫階段逐漸在走入‘脫虛就實’的一年,
聯盟鏈與私有鏈的研究相較于公鏈的資產發行、以資產抵押為代表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增多。但在此過程中也不可避免會出現大量的企事業單位為了探索自身業務落地而出現的為鏈而鏈的情況。”劉峰展望道,隨著
區塊鏈技術與產業落地,真正意義上適合區塊鏈技術落地在產業中的現象級應用即將出現。”
高承實坦言,當前在市場教育不到位、大部分人對區塊鏈理解有限的情況下,“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的市場需求客觀存在。這或將是區塊鏈系統落地的必經階段。區塊鏈系統本應是信息化與數字化充分發展階段之后的產物,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通過數據全網一致性分發,建立起信任互聯。“2019年是區塊鏈系統逐步落地的開始之年。但這一年落地的
區塊鏈項目,大部分還是對區塊鏈一些特征的技術層面的應用,如數據不可篡改、數據溯源、多方認證等,并沒有進入到利用區塊鏈改變生產關系和業務流程的層面。”
商務部CECBC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數字經濟商學院院長吳桐告訴記者,2020年是產業區塊鏈落地的決勝之年,區塊鏈落地難不僅由于技術瓶頸和場景化程度不夠,更重要的是基礎設施的缺失和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度有限。“下一步區塊鏈的發展會沿著這四個維度,真正向產業區塊鏈邁進。”
在陳文看來,2019年熱度之下,區塊鏈作為一項新技術,最讓人激動的仍是其全新的治理結構,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區塊鏈多中心甚至于去中心的模式,仍需要激勵機制以解決“搭便車效應”,在區塊鏈治理中,若無法對普通參與者進行激勵,區塊鏈最核心的價值就無法得到充分展示與現實應用。
“目前‘去幣留鏈’背景下,激勵機制的缺失導致只有國家政府、大型國有企業以及BAT(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這樣的巨頭才擁有忽略短期利潤與現實利益的資金實力,去推進聯盟鏈建設。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推進聯盟鏈在當前環境下并不切實際。”蔡凱龍進一步補充道。
蔡凱龍告訴記者, “現目前除了虛擬貨幣,區塊鏈真正大規模的應用仍然屈指可數,區別于互聯網,在區塊鏈信任機制下,不可篡改等一系列特性需要的特定應用場景與前提還未出現。另外,激勵機制的缺乏,也阻礙了區塊鏈的大規模爆發。區塊鏈下一步也許會在技術與模式上創新,進而在符合其特質的生活場景率先突破。”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表示,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不僅會對經濟層面有所影響,未來其將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區塊鏈正在孕育“世界級”的共識。但也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區塊鏈還處于普及階段,在初級階段中,目前更多的是“重整”,雖然公有鏈發展較早,但仍處于虛擬貨幣層面的應用,整體仍處在野蠻生長的時期,相比之下私有鏈與聯盟鏈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發展更優。
高承實對此亦表示,公有鏈從價值創造的角度來說,其價值有限且技術難度較高,需要特別澄清的一點是,公有鏈的應用,一定不是目前以幣的價格為驅動的沒有落地場景的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
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曾撰文指出,區塊鏈技術目前仍存在性能問題、隱私保護、安全問題、治理缺失、互操作性問題的不足。
劉峰指出,目前來看,對于目前區塊鏈技術,性能與安全問題是最有希望突破的兩個領域。隱私方面,比如安永開源的Nightfall為代表的零知識證明方便了
區塊鏈應用于To B領域商業。而性能提升方面,
以太坊網絡也正在部署的信標鏈通過集成分片技術,也讓信標鏈管理共識算法和跨分片的溝通實現快速確認與高吞吐量。
吳桐也同樣對加密技術和零知識證明等進行結合表示期待,他認為,“為了保護隱私而犧牲掉數據共享沒有意義,解決數據共享與隱私保護間的矛盾是區塊鏈亟須解決的問題,目前將加密技術和零知識證明等進行結合是一個重要方向。金融壹賬通在這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
根據金融壹帳通區塊鏈業務總經理陸一帆介紹,目前行業內許多隱私保護的解決方案并不完善,例如可信計算、哈希上鏈、加密上鏈等方案都是通過犧牲區塊鏈價值來實現的隱私保護。針對于此,金融壹帳通FiMAX運用前沿密碼學技術,構建區塊鏈全加密框架與3D零知識證明等解決方案,文件/數據由擁有方自行加密上鏈,并擁有完全所有權,未經擁有方授權,其他參與方無法解密密文信息,從而保證數據的安全。
“(從過去來看)區塊鏈性能問題的解決方案主要有擴容、分片、閃電網絡、使用新共識機制等,基本每個方案都在快速發展,但是沒有突破性進展。而安全問題不僅指區塊鏈系統的安全,還指鏈上和鏈下銜接處的安全。其中后者的緊迫程度甚于前者,這一問題的解決依托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吳桐補充道,治理缺失包含著多個方面,既有鏈上治理也有鏈下治理的缺失,包括相關立法歷程的滯后。完善鏈上治理速度會比鏈下治理快,但鏈下治理會在整個區塊鏈治理體系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實現互操作性主要依托跨鏈技術的發展,(可以預測)跨鏈的現實需求巨大。
至于互操作性方面,高承實認為,這是區塊鏈未來需要面對的真正問題,雖然近幾年有一些跨鏈系統正在研發,但總體來看這些跨鏈系統設定的目標與采用的方法,并不特別令人滿意。真正的跨鏈,應該成為未來區塊鏈的底層基礎設施,是內嵌在不同的區塊鏈系統之間的,是能夠主動適配不同的區塊鏈系統的,而不應該讓已經存在的、不同的區塊鏈系統經過改造,再去適配另一種跨鏈系統或目標系統。
此外,對于技術之外的問題也值得關注。
蔡凱龍認為,性能問題的不足是相對而言的,比如當前跨境支付轉賬,普及率相對較低,也較為低頻,所以性能問題并不突出。場景與性能不能割裂來看。同理,對于區塊鏈技術性能問題,除了需要技術進一步成熟,更主要的是關注需求發展與尋找應用場景,當前缺乏大規模落地場景仍是主要瓶頸。
陳云峰特別指出,“(不容忽視的是),在立法層面,基于區塊鏈產業發展和實踐的立法仍近乎空白,特別是技術標準、技術(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安全等方面,因此,隨著區塊鏈技術的落地,配套的監管政策或者制度也可能會逐步出臺。”
國家工信部信息與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創鏈數據董事長許洪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區塊鏈應用合規性面對線上線下法律如何實現一致性問題,可以嘗試通過沙盒機制解決。
于魯平表示,關于隱私保護、安全等問題,不只是區塊鏈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是整個互聯網經濟中都存在的普遍問題,而且是全球性的問題。對于相關問題的法律法規,我們國家也在不斷制定和完善鑒于區塊鏈技術的跨國界特性,我們建議未來的立法、司法過程中,適當加強國際合作。“我們相信未來我國區塊鏈的發展趨勢,將是以標準為主導,應用場景更加多樣化的發展方向。”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