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很多
區塊鏈項目,都還在建設基礎配套設施。以BAT為例,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內互聯網巨頭們利用
區塊鏈技術做了哪些布局。
馬化騰說了什么?
馬化騰在近日的騰訊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誰都能發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騰訊不會發。他認為區塊鏈技術有創新的地方,可以用在票據溯源等方面,具體怎么發展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得更清晰。
騰訊做了什么?
事實上,騰訊從2016年起就開始自研區塊鏈底層技術,2017年完成底層技術完整積累,目前已進入商業應用階段,進入
金融、
公益、法務、物流等多個領域。
2016年4月,騰訊推出了區塊鏈落地“公益尋人鏈”,第一次實現各大公益平臺的信息共享;同年5月,微眾銀行就在
深圳參與發起了金融區塊鏈合作
聯盟——金鏈盟。目的是共同開發適用于金融機構的聯盟區塊鏈;在金融和公益之外,騰訊還在2017年9月和英特爾達成合作,宣布雙方將共同開發區塊鏈技術,用來提高
物聯網場景中的安全防護能力。
2017年,騰訊發布的《騰訊區塊鏈方案白皮書》披露了其區塊鏈整體架構:底層是自主研發的Trust SQI平臺,中層的Trust Platform是構建
區塊鏈應用平臺產品,頂層的Trust Application則是用來向最終用戶提供區塊鏈應用。
總之,擔心“量子威脅論”還為時尚早,當務之急是專注區塊鏈底層技術開發,搭配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讓區塊鏈技術能有真正落地的應用場景。同時,行業標準的制定也迫在眉睫。
有了可信區塊鏈這個權威標準以后,可以把明顯掛羊頭賣狗肉的企業篩掉,讓真正做區塊鏈技術的企業獲得背書。另外,任何一項顛覆性技術崛起的時候都必然伴隨泡沫與吸金,比如AI到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區塊鏈技術不會一蹴而就,畢竟TCP/IP也是花了30年才發展起來。相信在技術水平和基礎配套設施的不斷提高和普及之下,區塊鏈會成為更有價值的技術手段,像互聯網和
人工智能一樣造福人類。
(原標題:區塊鏈:應用在喧囂 技術在靜默)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