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9中國數字
金融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和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表示,我國已初步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的雛形,形成了包括綠色金融標準、披露、激勵機制、產品體系在內的四大支柱。
“我最近幾年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綠色金融,綠色金融主要是要應對環境問題,治理空氣污染、治理污水、治理土壤的污染這些問題,要治理這些污染要花很多的錢,因此我們要動員很多社會的資本來參與綠色的投資。”馬駿在2019中國數字金融峰會上首先闡釋了綠色金融的涵義。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2016年8月,央行、財政部等7部門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綠色信貸,設立綠色發展基金,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動員社會資本支持地方發展綠色金融等35條意見。
《指導意見》強調,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主要目的是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同時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資。構建綠色金融體系,不僅有助于加快我國經濟向綠色化轉型,也有利于促進環保、新
能源、節能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經濟增長潛力。
馬駿指出,綠色金融體系的支柱之一是激勵機制,有一些綠色金融的活動有環境效益,能夠減污染、減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達不到私營部門所要求的回報率,為了鼓勵私營部門參與這些項目的話,必須要給一定的激勵機制,降低它的融資成本,提高它的回報率。
“在這方面,人民銀行和其他部委、地方政府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人民銀行推出的綠色再貸款,為綠色項目提供低成本的融資以及在地方層面推出了很多對綠色項目的貼息、擔保等機制,都是有助于推動更多資金進入到綠色產業的激勵機制。”馬駿介紹。
2019中國數字金融峰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指導,由《國廣財經》主辦。本次峰會上還發布了《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白皮書》和《全國跨界數字金融
聯盟倡議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郭玖輝在峰會上表示:“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以及開放,金融科技的應用和變革,都值得期待。而未來數據是金融科技的基石。隨著行業體量的增加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數據被作為一種資產運營并在各行各業擴展應用場景。數據會幫助金融企業重塑生產、決策甚至商業鏈條。在
區塊鏈、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影響下,金融領域的信息壁壘被沖破,金融業的競爭格局被改寫。”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