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往往兼職“鑒定人”身份,不可避免地要先判斷
區塊鏈平臺真偽。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張博介紹說,高達80%的與版權有關的侵權案件中,當事人基本上是采取可信時間戳、區塊鏈第三方存證公司存證以及公證處存證等手段進行取證、固證。“雖然確定了區塊鏈取證技術,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發現有很多問題,如學術積累薄弱、立法缺失,沒有區塊鏈規范的技術標準和準入制度,行業監管缺失等。”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與犯罪學學院教師蘇宇說,
區塊鏈技術的市場應用面臨著鏈的選擇、價值中介以及技術標準等方面的挑戰,“如果要進一步發展區塊鏈產業市場,需要建立相關法律和政策,即清晰的法律認證規則、制定合理的交易平臺標準、動態監測與規制措施、一定范圍內的通證應用規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