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世紅
對于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來說,2019年將是影響深遠的一年。
一方面,區塊鏈技術逐漸成熟,新的數據結構、共識機制及開源系統不斷發展完善;用戶群體對區塊鏈技術也逐步熟悉掌握,正從“區塊鏈技術如何工作”向“如何使用區塊鏈技術優化業務”方向轉變。
另一方面,自10月24日以來,中央釋放出明確的區塊鏈政策利好信號,也讓區塊鏈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區塊鏈白皮書(2019年)》也顯示,截至2019年5月,全國已有超過30個省市地區發布政策指導文件,開展區塊鏈產業鏈布局。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也將更加穩健。
數據顯示,2019年1-6月,全球共披露區塊鏈應用項目408個,已經超過去年全年披露項目的總和。目前用戶使用區塊鏈的層次主要是在存證應用上,占比約55.8%,私有鏈的應用約占三分之一,利用區塊鏈信任互聯做業務優化重構的應用較少。
在區塊鏈底層技術和業務應用場景兩個方面,行業已下了很多功夫,筆者認為,后續需要在區塊鏈應用成功的關鍵要素——區塊鏈治理方面做出更多投入。
從應用的角度,業內將區塊鏈的發展分為1.0、2.0、3.0階段,1.0階段的應用主要是數字貨幣;2.0階段加入了智能合約功能,讓區塊鏈的應用拓展到證券等金融領域;在3.0階段,區塊鏈的應用將進一步拓展,超越金融范疇,成為未來社會的一種最底層協議。筆者認為,打造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治理機制,對于區塊鏈3.0階段的發展至關重要。
目前,系統性的“區塊鏈治理”理論研究是一個薄弱地帶,對其定義業內也存在多個不同的理解方向。筆者比較認可的是“在給定的區塊鏈項目的范圍內實現涉眾的指導、控制和協調的手段,來促進成員共同為之貢獻力量并保證整個生態持續健康發展”。
一個區塊鏈生態實際上就是一個組織,公有鏈也是如此,區別只是加入組織的限制規則不同,區塊鏈應用成功就是整個組織能夠健康持續發展。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比作材料,區塊鏈生態比作建筑,那么區塊鏈治理就是系統性地規劃、設計、實施和持續運營。經過系統規劃設計的建筑,將更讓人有入住的信心。
由于區塊鏈擁有“組織”這個基本特性,傳統的企業管理理論均可以參考,尤其是開源項目(Open-Source Software, OSS)的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可以再輔以區塊鏈聯盟成員相對松散的特點。
“鏈上治理”還是“鏈外治理”?
治理最終會落實到一系列既定的規則,包括修改規則本身的規則。這些規則涉及到涉眾利益,或者說這些規則是聯盟成員就聯盟平臺本身的持續運營,進行可靠、可信任協作和決策的過程。那么是采用“鏈上治理”還是“鏈外治理”呢?業內一直在討論。
鏈上治理是一種在協議中進行,并通過智能合約對協議進行更新的治理模式。而在鏈外治理中,全節點自行決定是否有必要下載和實施更新。鏈上治理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可信、高效、自動化。那么把所有規則都上鏈么?答案是否定的。在設計治理框架時需要考慮平衡的鏈上鏈外相結合的模式,因為從公有鏈的探索中得到以下幾點經驗教訓:
◆適當的強制干預必不可少
是代碼就會有缺陷,代碼化的智能合約并不總是按照既定邏輯執行。例如黑客利用智能合約間調用的漏洞,從DAO中竊取了超過價值3千萬美元的以太幣,在發現之后,項目組卻無法制止該行為,因為代碼是在全網自動執行的。
◆治理框架必須先行
以太坊之前沒有定義緊急情況下的決策機制和類似高等法院的終審機制,最終硬分叉的結果實際上是相關干系人并沒有真正達成一致認可。
◆過程公平不一定結果公平
將規則固化到鏈上,合約只能保證機器按照既定規則執行并且過程透明,但是結果是否公平則不能保證。目前已有一些鏈上治理的結果存在一定程度不公平的現象。
在區塊鏈治理的落實方面,目前反而是難度更大的公有鏈推進積極:以太坊的DAO項目核心愿景就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分布式無中心的自治組織,而EOSIO(一種引入了區塊鏈架構的軟件)則將區塊鏈治理作為其核心,螞蟻區塊鏈平臺BaaS對于整個聯盟的系統治理也有相應的支持。
不過聯盟鏈也正在給予區塊鏈治理越來越多的重視。如恒生電子的HSL共享賬本在Fabric基礎上增加了機構級別的角色屬性來提供多維度權限策略控制,并內置了投票系統合約。
總而言之,“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區塊鏈技術本身僅僅是工具或技術方法,決定聯盟生態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區塊鏈治理。必須結合聯盟目標、特點、涉眾群體,系統性地分析和定義能夠指導聯盟運營的方法和規則,并在實際應用中實施落實,才可以為聯盟的健康發展提供基礎保證。
區塊鏈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技術之一,正在重塑傳統的生產關系與商業模式,在金融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目前恒生區塊鏈研究主要定位在工程研究方面,致力于解決安全,穩定,易用這三個問題,已經發布9個區塊鏈方面的技術專利。未來,恒生將持續探索區塊鏈在更多金融場景中的應用,助推區塊鏈技術以及產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