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國際
金融論壇(IFF)第16屆全球年會(F20峰會)開幕儀式在廣州舉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貨幣未來的發展趨勢,不能離開人們對貨幣基本屬性的需求,其發展始終不能違背貨幣活動的本質規律。
李東榮表示,當前人們比較關注的
數字貨幣研究,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它的貨幣發行機制,第二是貨幣使用的安全和效率。當然數字貨幣還可以劃定為法定的數字或者叫私人的數字貨幣、數字代幣等。
對前一個問題,國內外都有專門的學術團體和機構進行研究,人民銀行專門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還有很多專家學者進行了研究。
對于貨幣使用的安全和效率問題,這些年是李東榮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我在人民銀行外匯局從事科技工作,提高貨幣流通的速度和效率及保證它的安全,最大程度提高現金使用的替代率等問題,可以談點認識。根據我在央行工作的體會,一般來說人們對貨幣的認識或基本要求有以下四方面:第一個是幣值的穩定,這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也是基本前提;第二個是貨幣使用和保存的安全,在使用的過程中怎么儲存它?是否安全?第三個在經濟交易時是否方便?能夠很便利地完成經濟交易活動。第四個,它交割是否快捷。目前依據網絡、技術支持,貨幣交割速度是秒殺,這在過去十年前、二十年前不可想象的。”李東榮表示。
自有貨幣誕生那一天起,人類不斷應用各種新出現的技術,朝著以上四個方面努力改進和完善。人類貨幣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伴隨科技進步的歷史,不斷改進和完善我們對貨幣的發行和使用。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它都是一種手段,通過適應或者滿足在經濟和社會活動方面使用貨幣的需要。
所以談到未來的貨幣發展趨勢如何,李東榮提到要在這四個方面去體現。事實上,人們在提高貨幣使用的安全和效率方面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從最早的貝殼的貨幣、石頭的貨幣、骨頭的貨幣,金屬貨幣到今天的紙幣到鑄幣,從最早的支票、匯票、本票,乃至今天的銀行卡,還有銀行芯片卡上的閃付,還有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等。無疑不體現了人們追求提高貨幣使用的快捷、安全、便利方面的不懈努力。
30多年前,在改革開放之初,貨幣流通是中央銀行當時非常重要的工作,當時講貨幣流通主要是現金流通就是M0部分。當時的現金流通與商品流通活動是否相適應。時至今日,這些本質方面并沒有大的改變,如果說有改變,那就是從M0與商品流通相適應上,逐步轉移到現在的狹義貨幣M1以及廣義貨幣M2與商品流通相適應上。我們現在做很大量的工作,還是聚焦于M0替代上的努力。
當然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數字技術的發展,有人提出一些新的學術觀點,那就是在M1或M2的替代上,數字技術能否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甚至顛覆性的變化?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沒有什么問題,大家可以積極去研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要形成一種貨幣制度,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應用,那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任何國家、任何政府、任何中央銀行在這個問題上一定是很謹慎的,是要進行嚴格的論證和實踐驗證。李東榮認為,這其中幣值穩定是始終是第一位的。歷史經驗表明,如果數字貨幣使用給我們帶來的是在幣值穩定基礎上的安全、快捷、便利,它必然適應社會需要,也有廣闊發展空間。
反之,如果它所帶來的是幣值不穩定,或者是對幣值穩定的沖擊,災難性的沖擊。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