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少人借“
區塊鏈”之名進行非法集資、炒作,再加上區塊鏈尚未出現商業上的大規模用例,公眾對
區塊鏈技術的理解并不充分。
“大家的誤解就在于,認為各種幣就等于區塊鏈。對于普通老百姓,購買
數字貨幣其實存在巨大的風險。”李濤表示,雖然區塊鏈起源于數字貨幣,但數字貨幣只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
袁煜明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除了
金融陷阱,還存在另一種歪曲。“少量項目存在‘偽創新’,它們沒有有效地解決痛點和實際問題,沒有與實體經濟結合,同時采用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高估值計算方式,這類項目實際上也是區塊鏈的歪用。”
正因為區塊鏈的探索還處于初步階段,完善監管尤為重要。
在劉峰看來,國內的區塊鏈可以劃分為兩個圈子,即鏈圈——以技術研究、產業落地為主,以及
幣圈——以區塊鏈代幣為代表。
“一方面,國家會一如既往的支持區塊鏈技術大力發展,促進該技術與各個行業領域結合,形成產業化落地。另一方面,國家將對區塊鏈代幣金融活動等行為保持高壓監管態勢。”劉峰說。
實際上,國家層面已經開始行動。11月20日,國家標準委表示,近日將成立一批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而這其中就有區塊鏈的身影。公告稱,“啟動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等一批技術委員會籌建工作,目前正有序推進中。”
與此同時,各地正加強對虛擬貨幣的監管。11月15日,
上海發布了關于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排摸整治的通知。11月21日,
深圳也發布了防范“虛擬貨幣”非法活動的風險提示,兩地都將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排查整治。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尚未出臺區塊鏈的區域分工布局,中央和地方在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的分工情況也還未明確。
對此,黃士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如果一個或者幾個地方集中力量,重點研究透徹區塊鏈的一個領域或方向,并將研發成果在全國推廣,這樣或許可以減少各地同質化的競爭。
“國家從大的方向制定行業標準、從頂層設計發展路徑,各個地方、各地企業再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把區塊鏈的應用落地。”黃士瑋倡議道。
“我認為還可能會是如下一種政策”,劉峰分析,從技術層面看,“未來中央統籌制定標準,主持并構建區塊鏈主節點。地方政府按照指定的標準與規范作為二級節點介入區塊鏈體系。因為區塊鏈是一個共享的去中心化賬本,因此很可能最后建成一個類似于全國公共云一樣的資源池給到各個地方,同時打通各個地方的資源和信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