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進一步理解,就要說起互聯網的鼻祖——美國國防部的軍用網ARPAnet在70年代已形成幾十個網絡,但不同網絡因缺乏通訊而變成信息孤島,直到1974年設計出連接分組網絡協議(包括傳輸控制協議TCP/網際互聯協議IP),才構成了現在的因特網。
同樣地,如今正在萌芽的
區塊鏈,類似于當初的TCP/IP,或將成為互聯網升級
物聯網世界的底層架構核心。
因為互聯網正從信息傳遞進入價值服務,但信息與價值本質不同,信息是不守恒的,幾乎可零成本無限度復制,而物質是守恒的,這就讓人類在數字化進程中出現一個難題,那就是信用,信用就是價值兌現的預期,需要自證。
比如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就要對物進行數字化改造,從互聯網延展到物聯網。
因此,相對于TCP/IP協議為信息自由傳遞而生,區塊鏈更像是一種價值傳輸協議,它重構的是一個信用社會——用理性的技術解決人性中的不信任。
加之,傳統互聯網是“中心-去中心-中心”的結構,本質仍在形成數據的中心;而區塊鏈則是“去中心-中心-去中心”的結構,讓交易完全無需中央控制,所有的物體都能彼此信任、自發感應、自動交易。
互聯網由此進入區塊鏈的物聯網時代,出于價值交換的需要,數據也將進化成附帶計算機程序的代碼自我計算與運行。
這就不難想象,未來數百億的智能設備相互連接,呈現爆炸式增長,卻在區塊鏈的架構下有條不紊——每個設備都能自我管理,物聯網的未來也就不遠了。
創新的搖籃
顯然,區塊鏈將是未來互聯網乃至物聯網創新的搖籃。至少當下
數字貨幣已“從0到1”,雖然多局限于
金融,但伴隨金融到
能源等其他行業,2020年數字資產與智能合約或將逐步流行,甚至在未來出現大批行業應用的區塊鏈“獨角獸”,并開始顛覆行業。
尤其在
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經濟重塑生產關系下,企業和商業模式或將被區塊鏈重新定義,“21世紀上半葉的區塊鏈大社會”也將逐步形成。
正是這種未來前景讓圍繞區塊鏈的炒作一直蠢蠢欲動,風一來就“著火”。
但區塊鏈的真正落地還需一系列的技術攻克和制度匹配,前者在于密碼學、計算數學、大數據等跨學科、跨領域的前沿技術還未“水到渠成”,后者則在于對法律管轄、稅務、國家等概念的“忽略”,尤其在安全性、隱私及治理監管等都還有很大操作問題。
在這些障礙未除、前提未形成前,一些概念炒作可能就是“忽悠”,發展過程中如果出現“泡沫化”也在所難免。
畢竟僅靠一個底層技術不可能爆發顛覆之力,區塊鏈的具體應用還需要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配套技術共同實現。
因此,目前
區塊鏈技術尚不成熟,其應用仍處于一個群雄并起、渾水摸魚階段。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