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的制作的意義為的是幫助你在宏觀上先快速理解區塊鏈中所涉及到的相關名詞以及他們的層級關系。同時,文章的知識結構和設計思路也大抵上也會按照:
- 首先,將區塊作為最小單位體,講述極簡區塊鏈系統是如何運轉的;
- 接著,進入到比區塊更小單位體——交易記錄,理解區塊鏈是如何處理數據的;
- 最后,將所有知識點柔和在一起,重回到區塊和區塊鏈,完整講述整個工作流程。
希望你在這個引導和結構下有一個比較好的閱讀體驗。Let's go~
區塊,混沌世界的起源
既然已經達成共識,所以,我們事先構建好了一個去中心化的P2P網絡;同時,為了讓讀者朋友們聽起來更輕松,我先粗暴的規定在這個極簡的區塊鏈系統里,每十分鐘有且僅產生一筆交易。
故事繼續,在節點的視野里,大概每十分鐘會憑空產生一個建立在自己平行宇宙世界的神奇區塊(你可以將區塊想象為一個盒子),這個區塊里放著一些數字貨幣以及一張小紙條,小紙條上記錄了這十分鐘內產生的那唯一一筆交易信息,比如說——“小A轉賬給了小B100元”;當然,這段信息肯定是被加密處理過的,為的就是保證只有小A和小B(通過他們手上的鑰匙)才有能力解讀里面真正的內容。
這個神奇的區塊被創造出來之后,很快被埋在了地底下,至于埋在哪里?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需要所有計算機節點一起參與進來掘地三尺后才有可能找到(找到一個有效的工作量證明)。顯然,這是一件工作量巨大、成果隨機的事件。但是呢,對于計算機節點來說,一旦從地底下挖出這個區塊,他將獲得區塊內價值不菲的數字貨幣,以及“小A轉賬給了小B100元”過程中小A所支付的小費。同時,對于這個節點來說,也只有他才有權利真正記錄小紙條里的內容,這是一份榮耀,而其他節點相當于只能使用它的復制品,一個已經沒有數字貨幣加持的副本。當然這個神奇的區塊還有一些其他很特別的地方,后面我們會再細細聊。
為了更好的描述,我們將計算機節點從地底下挖出區塊的過程叫做「挖礦」,剛才說了,這是一件工作量巨大、運氣成分較多、但收益豐厚的事兒。
過了一會兒,來自中國上海浦東新區張衡路上的一個節點突然跳出來很興奮的說:“ 我挖到區塊了!里面的小紙條都是有效的!獎勵歸我!” 。雖然此刻張衡路節點已經拿到了數字貨幣,但對于其他計算機節點來說,因為這里面還涉及到其他一些利益瓜葛,他們不會選擇默認相信張衡路節點所說的話;基于陌生節點彼此不信任的原則,他們拿過張衡路節點所謂挖到的區塊(副本),開始校驗區塊內的小紙條信息是否真實有效等等。在區塊鏈世界里,節點們正是通過校驗小紙條信息的準確性,或間接或直接判斷成功挖出區塊的節點是否撒謊。(如何定義小紙條信息真實有效,后面會講解,這里暫不做贅述)。
在校驗過程中,各個節點們會直接通過下面兩個行為表達自己對張衡路節點的認同(準確無誤)和態度:
- 停止已經進行了一半甚至80%的挖礦進程;
- 將張衡路節點成功挖出的區塊(副本)追加到自己區塊鏈的末尾。
你可以稍微有點困惑:停止可能已經執行了80%的挖礦行為,那之前80%的工作不是就白做了嘛?!然后,區塊鏈的末尾又是個什么鬼東西?
對于第一個困惑。我想說,你說的一點沒錯,但是沒辦法,現實就是這么殘酷,即便工作做了80%,那也得放棄,這80%的工作勞苦幾乎可以視為無用功,絕對的傷財勞眾。第二個困惑,區塊鏈和區塊鏈的末尾是什么鬼?這里因為事先并沒有講清楚,但是你可以簡單想象一下:區塊是周期性不斷的產生和不斷的被挖出來,一個計算機節點可能事先已經執行了N次“從別人手上拿過區塊 -> 校驗小紙條有效性”的流程,肯定在自己的節點上早已經存放了N個區塊,這些區塊會按照時間順序整齊的一字排列成為一個鏈狀。沒錯,這個鏈條,就是你一直以來認為的那個區塊鏈。如果你還是不能夠理解,沒關系,文章后面還會有很多次機會深入研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