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領導人在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的講話,
區塊鏈又火了。但對于區塊鏈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用,現在看來還是有不少爭議。作為一個一直關心這個領域的VC從業者,也講點我的看法。希望能對大家認識區塊鏈在當下的重要意義有幫助。
有技術圈的同學說
比特幣白皮書是區塊鏈的“圣經”,里面蘊含了區塊鏈全部的精髓,這話有道理,但是也不全對。因為一個經典,其中一定有當時的時代、當時的場景的烙印,只有與時俱進,理解其精神,才能持續發展。死摳字眼,非得要逐字逐句地依從“經典”,那是一定不能成為一個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的。
最早的區塊鏈,也就是比特幣還有第三個重要的支柱,就是社區和經濟機制。事實上,比特幣本身是為了一個貨幣的理想而設計的。比特幣設計了一整套精巧的內部經濟體系和激勵機制,鼓勵大家為了自己“賺錢”的競爭而維持系統的運轉。以后的大量
區塊鏈項目雖然不一定都以發行貨幣作為目標,但是因為這類區塊鏈體系的運轉是要大家持續付出算力、帶寬等資源,系統才能維持的。如果沒有物質激勵而只有精神上的號召,整個系統運行的可持續性就會有問題。
因此,“代幣(
token)”就和區塊鏈經常聯系在一起。而幣如果沒有交易甚至說炒作,就不能體現價值,也就不能達到吸引大家來加入這個系統的初衷,于是區塊鏈又不得不和“
金融交易”甚至炒作混在一起,于是就引起了后續的一系列結果:
一是,從外部來說,比特幣這樣的“私人貨幣”涉及到了挑戰各國政府的權力。而且真的還具有了不錯的生命力,活生生地給了大家一個“去中心化”、無政府自治體系的標桿案例,從而為各國政府所不喜。其他大量“代幣”雖然未必把自己定義成貨幣,但是在事實上變成了某種金融資產,隨之而來的交易和炒作給各國的監管出了新課題,大量非專業投資者的卷入帶來了金融上的風險。
二是,從自身來說,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碼(程序代碼)出法隨”,“code is law”的社會,其實也是程序員們,甚至目前的人類事實上hold不住的。人類理想社會的構想,已經被很多人提出過了,但是一多半都是說起來滿滿的幸福,實踐起來一堆麻煩。作為首席“鍵盤俠”的程序員隊伍也不見得好多少,最簡單的一個問題,也是所有程序員最心塞的一個問題:你敢保證程序沒BUG?
只要程序有BUG,就意味著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法律或者說規則有BUG,法律規則有BUG,那這事就麻煩大了。好在比特幣系統真是做得足夠好,還沒發現什么BUG,但是它的功能很單一,就是個精巧的貨幣系統。但是稍微想讓區塊鏈多做些事,比如
以太坊,就基本是一部BUG的血淚史:早先的無數次不說了,就去年4月那次BUG事件,就把一堆基于以太坊的ERC20幣搞得規模化清零,里面還包括疑似某互聯網大佬站臺的著名幣,面上的市值損失算下來有數百上千億美元規模。
因此,外部監管的壓力,和區塊鏈探索前行的內部成本,使得區塊鏈的發展起起落落,一波三折。但是有這么多的問題,還能讓各國政府舍不得徹底打死,也沒有被自己折騰壞,也說明,區塊鏈所具有的“秩序狂”特性,其實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