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彩禮,再來看看讓不少人叫苦不迭的份子錢。
不少網友這樣形容自己對份子錢的態度:沒有收到請柬,暗自慶幸錢包保住了;收到一兩張,覺得還能承受;三到五張,節后恐怕就要吃土;收到五張以上的人,只想靜靜,感嘆自己真的太難了。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17年發布的《國人工資報告》顯示,國人除了吃穿用學住行這六大開銷外,人情往來、請客送禮花銷占工資的14.65%。新華網此前一份調查顯示,年輕一代婚禮份子錢在500元至1000元的占32.5%,1000元至2000元的占23.1%。
李長安和聶輝華分別用“眾籌”和“融資工具”來形容古代的份子錢。對于辦婚禮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一種互助的形式,用一種隱含的契約關系以體面的方式解決了年輕人結婚時的燃眉之急。李長安表示,份子錢在古代屬于眾籌,因為一般來說結婚花費比較大,用這種互助眾籌的形式,一方面祝賀新婚喜事,另一方面幫助年輕人快速進入新生活。
聶輝華解釋,過去的份子錢相當于一種融資工具。“如果你想要辦一件事缺錢,要去借錢又很沒面子,比如份子錢就相當于結婚缺錢,每個人送一些錢給你,解決了燃眉之急,又很有面子。這中間是一個隱含的契約關系,我給你錢了,將來我辦事的時候你要把錢給我,是一種不傷面子的隱形融資工具。”
既然是隱形契約,會不會出現破壞了契約,一方送了份子錢另一方不送的情況?
聶輝華解釋,“其實不會,中國古代社會相對比較封閉,流動很少,這一次不給,下次人家就不請你了,大家心里都會記著。份子錢在以前其實是一個挺好的工具。”
到了現在,份子錢已經失去了這個功能。聶輝華表示,現在大多數人自己能負擔起結婚的費用,但份子錢仍然有一定積極意義,因為大家步入獨立生活,經濟聯系被切斷,親戚朋友平時比較少有往來。擺酒席請客收份子錢成了一個維系親緣關系的理由,很多人并不一定是看重錢本身。
不過,李長安指出,過度強調份子錢,容易帶給親朋好友很大負擔,不少人的大部分收入用于隨份子,有人把請帖稱為“罰單”。“這是一種被動消費,因為習俗人情的約束,有的地方成了惡性循環,自己不操辦就虧了,甚至有人把五六十歲過的大壽提前到三十歲就辦。這方面要移風易俗,適度表達心意即可。”
事實上,份子錢在各地風俗也不太一樣,有的地方可以只送50元表示祝福,但有的地方已經形成了一種攀比心理,必須500元起送,而且回禮必須回更多才行。
汪彥玲分析,好面子這種行為的本質有兩個原因,一是對人際關系的焦慮,份子錢是屬于人際交往支出的一種,在社交活動中,大家都希望能被了解和接納,大多數人會把人際關系的好壞,歸結于類似“份子錢”這樣社交手段的結果,所以,在份子錢的事情上就樂此不疲。
還有一個是內心不自信的補償心理,有的人因為自卑,想要通過某種外在的、可以被別人看到和評價到的方式補償回來。
“合理的份子錢來往確實可以成為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增加情感的鏈接。但如果超過自己的控制,經濟壓力過大,反而會加重人際關系的焦慮感,甚至會造成感情上產生芥蒂,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得不償失。”汪彥玲表示。
總體來說,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彩禮和份子錢原本的意義到現代已經弱化,一些女方家庭不再看重補償,大部分人也都負擔得起結婚的花費,所以,無論是新人,還是看客,適度表達心意就好,不應該背上“甜蜜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