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25日凌晨2點40分左右,
比特幣價格驟然下跌,1小時內下跌近9%,其后跌勢繼續,一度跌破8000美元至7800美元位。
以太坊、EOS(柚子幣)等
加密貨幣24小時跌幅均超過10%。“比特幣暴跌”時隔兩個月再次登上網絡熱搜。
筆者認為,今次大跌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Bakkt的開局不利。Bakkt是紐交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推出的,全球首個受監管的實物交割的比特幣期貨交易所。市場曾對其寄予厚望,參與投資的機構星光熠熠,包括有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微軟旗下風投部門M12、騰訊南非大股東Naspers、星巴克等。然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Bakkt上線首日交易冷淡──首日僅交易71枚比特幣期貨(按當時幣價計算約等值於71萬美元),遠遠低於外界預期。與之相參照,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2017年底推出受監管的非實物交割的比特幣期貨,其上線首日成交7000萬美元。
第二,市場上可能存在的幣價操縱。今年下半年開始,有一些資金從非加密投資領域轉入加密投資領域,但規模有限。可以看到比特幣在1萬美元上方時交易量并不大,屬於高位縮量震蕩。在此基礎上一些小事件,如前述事件就極可能引發恐慌式拋售。此外,加密貨幣市場仍然是少數人持有絕大多數加密貨幣,高控盤的市場存在幣價操縱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推出的合約交易更是風險很大的交易。本輪幣價下跌得如此之快,與Bitmex等未受監管的合約交易所(每日成交額號稱數十億美元)一些多單爆倉也不無關係。
后市不宜過度悲觀
第三,全球的
區塊鏈基本面都沒太大改善。底層技術層面,令人興奮的迭代更新沒有出現,反倒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公鏈項目折戟,甚至項目方跑路或被監管控制。應用層面,一些公鏈項目繼續在尋找可供賦能的實體經濟場景,但是即使與AI、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結合應用,較為成熟的應用場景仍然局限在
金融、存證、溯源等領域。上述基本面的改變不足以支撐加密貨幣的估值大幅提升。
當然,危與機常常并存。此輪大跌也可能成為市場的催化劑,促使資金對加密貨幣的興趣發生反彈。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市場給出的“最后上車機會”。
筆者雖然不同意如此武斷的觀點,但確實認為對后市不宜過於悲觀。畢竟市場對於比特幣明年5月份的“產生減半”時刻仍有期待。而區塊鏈的技術發展也得到了政策的扶持,以中國為例,不僅有央行
數字貨幣推出的預期,還有《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等近期出臺的高規格文件提及“推動大數據、互聯網、
人工智能、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為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