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世界上首個虛擬
數字貨幣比特幣橫空出世,打破了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一統天下的局面。比特幣一經產生,依托
區塊鏈技術,憑借其加密性、去中心化、匿名性(化名性)特點,備受青睞,價格暴漲。隨即,基于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思想的
加密貨幣(如
萊特幣、以太幣)等相繼涌現,并作為支付媒介應用于不同的交易場景和途徑。
誠然,工作量證明等“挖礦”機制賦予了比特幣等虛擬數字貨幣的價值屬性,匿名性(化名性)和哈希不可篡改性等性質保證了他們具有較強的使用價值,然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背后既沒有國家信用背書,也沒有相應儲備價值資產支撐,市場價格波動太大,投機性能超強。近年來,“
幣圈”市場中各種形式多樣的
ico發行和交易已在全球范圍內嚴重影響
金融和貨幣市場的正常秩序。
2015年以來,以USDT為代表的所謂“穩定幣”出現,通過建立與美元等法定貨幣穩定兌換(如USDT與美元兌換為1:1)關系,試圖搭建法幣與虛擬幣之間橋梁,打通虛擬數字貨幣與法定貨幣市場的聯系。但是,沒有國家信用支持的中心化發行和管理模式存在道德風險,備受市場質疑,實踐效果也確實不彰。
2019年6月,Facebook領銜的Libra項目白皮書和測試網正式發布。根據白皮書對Libra的愿景和定位,Libra幣著眼于數字支付和普惠金融,致力于為全球用戶,尤其是對金融基礎設施落后的國家,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進行貨幣支付和流通。相較于比特幣等數字貨幣,Libra具有真實的資產儲備,無固定總量,更傾向貨幣支付功能,價格可能較為穩定,無明顯升值能力。
為積極主動應對虛擬數字貨幣對現有貨幣和金融體系影響,我國央行在2014年已經就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2015年,央行對數字人民幣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數字貨幣的關鍵技術、發行流通環境、面臨的法律問題、對經濟金融體系的影響、法定數字貨幣與私人發行數字貨幣的關系以及國際上數字貨幣的發行經驗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系列研究報告。2016年1月,央行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對發行數字貨幣的總體框架、法定加密貨幣等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將早日推出數字人民幣。2019年8月以來,人民銀行通過權威渠道對外公布了法定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研究和發行準備情況。
近年來,我國的
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移動終端設備普及率提升,第三方支付位于世界前列,這為我國發展數字貨幣奠定了良好的網絡環境。另外,近日發布的《關于支持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也明確指出,支持在深圳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這也為數字人民幣發行和落地實驗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場所和發展機遇。
原文標題:《數字人民幣成功落地需破解三大難點》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融資研究中心主任 黃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孫會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