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嘗試使用分片技術中,我們發現的第一個問題是,由于每個分片都有自己的驗證者,單個片區的安全性就會比整條鏈更差。例如,一條有 X 個驗證者且沒有分片的
區塊鏈,決定硬分叉成一條有分片的鏈,并將 X 個驗證者分攤到10個片區中,那單個片區中的驗證者數量就是 X/10個,因此只需要控制總驗證者數量的 5.1%(51%/10)就可能破壞一個分片。
我們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由誰來為每個分片選擇驗證者?”對于一個壞的參與者來說,如果所有5.1%的驗證者都在同一個分片中,則控制5.1%的驗證者會造成不好的情況。如果驗證者無法選擇驗證哪個分片,則控制5.1%驗證者的參與者極不可能在同一分片中獲得所有驗證者,從而大大降低了它們破壞系統的能力。
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分片設計都依賴于某種隨機性(randomness)來為分片分配節點,且隨機性和驗證者分配都需要不針對任何特定分片的計算。為了實現這種計算,幾乎所有現有的設計都包含一條單獨的區塊鏈,負責執行維護整個網絡所需的操作。
這個鏈在
以太坊中稱為信標鏈(Beacon Chain),負責生成隨機數、為分片分配節點、接收分片的信息更新(并創建快照)、處理權益證明(PoS)和其他各種功能。
信標鏈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因為信標鏈需要做一些記賬計算工作,且這些計算量是與系統中分片的數量成正比的,所以分片數量越多,信標鏈的計算工作量就越大。這就出現了與沒有使用分片網絡時的同樣問題:低吞吐量和高延遲,所以分片網絡存在一個與生俱來的可擴展性限制的問題。
但是,分片網絡的結構確實對節點的任何改進都具有乘法效應。因為任何提高節點效率的提升都會使節點能更快地處理交易,如果運行網絡的所有節點處理交易的速度都變成 4 倍,那每個分片能夠處理的交易量將是之前的4倍,且信標鏈能夠維持的分片數量也將是之前的4倍。由此來看,整個系統的吞吐量將變成之前的 4×4=16 倍。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