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 WEB3.0總是會遇到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 WEB3。目前大家的共識就是,互聯網目前是處在 WEB2 的一個階段,那 WEB3.0就是對下一代互聯網的一種設想和設計,既然是設想和設計,那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非常不奇怪的是,有很多很多不同版本的 WEB3.0。
比如早在15年前,WEB的發明人 Berners-Lee 爵士,他就認為現在互聯網的局限在于,HTML是給人看的,或者說是面向顯示的,他沒有元數據,所以不能夠被機器所理解。那么應該把這些互聯網數據賦予含義,有了這個元數據和數據的這種結合,就能夠開發出更智能,自動化程度更高的互聯網應用,從而實現 WEB3.0。他那時候給這個下一代互聯網起名叫做 Semantic web,就是語義網。但是大概在五年前呢,李爵士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發生了改變,他發起了互聯網大憲章運動,呼吁用戶和互聯網從業者對下一代互聯網的規則進行廣泛的討論。
還有很多著名的互聯網的從業者或者研究者,各自提出了這個下一代互聯網的這種設想和設計,例如網飛的創始人 Reed Hastings認為,人均擁有 10MB 的帶寬,全影像的互聯網就是 WEB3.0。
谷歌的前首席執行官 Eric Schmidt 認為,WEB3.0是由大量快速進化的小程序組成的,這些小程序基于web2.0的基礎服務,還進行混編,即 mashup。而且可以一次編寫,到處運行,并且高度可定制,像病毒一樣的傳播,這是 Eric Schmidt 他認為的web3.0, 那么著名的互聯網分析師,被稱為互聯網女皇的 Mary Meeker, 她在2010年提出web3.0,是由社交網絡,移動設備和搜索組成的互聯網。
那么我們這次分享討論的 WEB3,它是發源于 Gavin Wood在2014年提出的這個概念。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個 Gavin Wood 版本的 WEB3.0。它的概念也經歷了不斷的演進,也有很多人在中間做過貢獻。這個版本的 WEB3大致可以總結為,WEB3.0 是去中心化的下一代互聯網架構,WEB3 的互聯網比當前的互聯網更自由、更公平、更安全,WEB3.0 的愿景是讓每位互聯網的使用者都能掌握自己的數字身份,資產和數據,進而在網絡時代掌握自己的命運。
因為關于什么是 WEB3.0,或者說什么才是更好的下一代互聯網,這個實在是說法太多了,我們也沒有時間在這里去辨析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 WEB3.0,我們就以 Gavin Wood 這個版本為基礎來進行討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