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Libra規避了
區塊鏈的技術短板,采用的是一種混合架構,即中心化的分布式處理架構和
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的分層混合技術路線。
穆
長春經過對區塊鏈技術用于支付的缺陷和央行數研所對Libra社區提供的代碼進行試驗的結果綜合分析表明:Libra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區塊鏈,或者說不是原教旨主義的那種區塊鏈——它底層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構,只有到最上面,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它才用一下區塊鏈。它是分層的,因為只有分層才能提高處理性能,底下的交易采用的都是中心化處理,因為中心化處理,速度會很快,到了最上層,也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用的才是區塊鏈,而且節點不會很多,因為節點越多速度越慢。
穆長春之所以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區塊鏈不適合用來做支付。區塊鏈有四個比較大的缺陷,可拓展性差、對節點存儲要求高、安全和隱私性存在問題以及結算最終性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提到,Chainalysis(曾經協助FBI、CIA破獲了幾起暗網的非法交易事件)掌握了目前80%以上的
比特幣交易人員的真實身份,它就是靠大數據以及交易所數據,再加上節點數據,挖出了你在現實世界的真實身份。
另外,結算最終性是指明確每一筆交易完成的時間點,這個點也是不可回退的一個點。如果你沒有這么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就會導致在法律上、經濟上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一家公司今天宣布破產了,根據一些國家破產法律規定,破產機構被宣布破產之前的零點起發生的交易是無效的,是要回退的。可是用區塊鏈來做支付的話,從法律上來說很難確定究竟在哪個時間點上才算這筆交易最終完成。相關區塊鏈節點投票更新完之前,嚴格意義上來講,你就不能確定這個時間點到底在哪。
其次,Libra白皮書發布以后,數研所在開發社區下載了Facebook公布的Libra代碼,并搭建測試環境,發現了很多問題,基本上是跑不通的。同時,在代碼發布的第一天,Libra的開發社區就提交了52個問題,后來明確其中bug有33項。目前來看,Libra還處在很早期的階段,代碼質量也不是很穩定,包括有些技術它也沒披露,比如說,它沒說最后會不會用高速專用網絡,節點怎么治理。目前也沒有一個可行的方案,連時間表都沒有。
最終,根據目前掌握的信息,數研所得出一個結論:Libra規避了區塊鏈的技術短板,采用的是一種混合架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