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有什么優勢?」這樣的提問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聽到過、自問過。作為圈內人,我們可以很快想地出一大堆說辭,但在做出回答之前,我們最好能夠讓一些硬核信息充分軟化,讓區塊鏈的效用點更好「消化」。
比如說「安全性」其實是個很大的概念。用戶理解的安全往往是「有一個權威機構罩著我,我可以放心」,比如有警察在的地方安全,有銀行托管的資金安全,有專業人士幫忙操作的流程(如請律師審合同、打官司)安全,屬于被動式的安全;而區塊鏈代表的安全其實是「沒有人能控制我的資產和數據,主動權永遠在自己手中」,比如除了擁有私鑰的我,誰都無法轉走、凍結、銷毀我的加密資產(在區塊鏈體系正常運轉的前提下),也沒有人能限制我向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轉移資產,是一種主動式的安全,甚至更大程度上應該描述為「自由」。
按照這個思路對其他概念進行拆解,結合用戶的角度再加工,就能夠把區塊鏈的效用點想明白、講清楚。
區塊鏈作為一種分布式系統,為了達成全局共識,必須犧牲一定的效率,因此性能問題是目前公鏈普遍面臨的大難題。那么提升主鏈性能是不是解決方案?按照上面的論述,如果用戶對安全性的需求已經顯著低于對性能的需求,那么犧牲共識來提升效率就是可行的消費級解決方案,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 DPoS 公鏈,事實上也的確獲得了很多用戶的支持。但是隨著時間推進,共識方面的弱點暴露出來,開始有人抱怨丟幣后委員會不作為,抱怨大節點以權謀私,這時候用戶發現共識安全的效用提升了,因為性能再好,你產出的資產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提升主鏈性能是一種解決方案,但是不夠好,因為它動搖了這個產品最基本的價值。
其實,互聯網的五層(或者說七層)模型是最好的榜樣:任何問題到了某個復雜的階段,如果當前方法不能解決問題,必定可以通過加多一層來解決。在區塊鏈領域,底層公鏈是共識層,這是上層應用最根本的價值基礎,我們應該讓底層維持好這一點,而把性能、隱私等應用相關的問題放在上層解決——這就是區塊鏈的分層思想。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區塊鏈的基礎設施仍然停留在「大哥大」這個級別,無論我們的開發者多么神乎其技,產品錦鯉怎么開盡腦洞,也不可能在它之上做出快手。為了能夠產出體驗好的消費級區塊鏈產品,我們需要足夠靈活的基礎設施,讓我們在充分貼近用戶需求的同時還可以發揮出區塊鏈的關鍵效用點。
按照分層設計的思想,首先我們需要足夠安全的 Layer 1 底層鏈,用來承載「資產安全」或者說「數據安全」這個效用點。另外,底層鏈最好還能在虛擬機的設計上保持很高的靈活性,這樣就不需要經常為了上層需求倒逼底層升級(參考 SegWit),增加硬分叉的風險,既能保持 Layer 1 的穩定性,也能讓 Layer 2 擺脫桎梏,充分發揮。
然后,我們需要足夠貼近用戶的 Layer 2 框架,為開發者提供開發自由、用戶友好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這樣的 Layer 2 框架需要破除知識的詛咒,放棄理想主義,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設計產品,然后將這種理念傳遞給開發者。一如微信的小程序設計規范,對開發者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用戶習慣指南。Layer 2 必須充分拆分區塊鏈的效用,設計出不同的組合,讓開發者能夠更加容易地產出消費級區塊鏈產品,讓用戶能夠更加直白地理解區塊鏈產品的優勢。
有了這樣的 Layer 1 和 Layer 2,開發者就可以秉著先用起來的原則,不斷嘗試突破加密世界與原子世界的屏障了。區塊鏈的確還比較小眾,加密經濟也還在雛形的階段,一些圈內人不相信區塊鏈能夠擁有互聯網一樣的普適性,僅僅會成為一種新的金融設施,但是從比特幣十年來的平穩運行,到以太坊帶來的生態繁榮,這里面有歷史的影子,但也有一些新的火種。相信區塊鏈的技術和理念會隨著社會的前進帶來一系列的變革,普通用戶也都將習慣于加密經濟的日常。
兩個時代,兩種日常,互相無法理解,卻又一脈相承。每個時代都有認知的局限性,無法看懂價值的不一定沒有價值,難以理解的需求在未來也許會成為慣常。對于未來的可能性,我們要保有敬畏之心,借用《三體》中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