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正在困境中努力掙扎。
它剛剛躲過一劫:2018年年初的劍橋分析數據泄露事件,差點導致它被分拆。7月初,這一泄密丑聞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其罰款50億美元而告一段落。但在過去幾年中,Facebook干預選舉以及用各種手段打擊如谷歌這樣的競爭對手的丑聞,還是如陰云不散。
在它被罰款的第二天,Facebook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的財報。50億美元罰款被納入審計當中,使當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了49%。不過,能用罰款解決的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Facebook的月活和日活用戶數量增速僅8%,呈現出連續增速下滑趨勢。
此外,本季度Facebook的總營收為168.86億美元,其中廣告收入就占達到166.24億美元。它的廣告營收長期占據總營收的90%以上,極度依賴廣告是Facebook商業模式的一個命門。雖然廣告收入目前還未看到增速下降,但內外交困之下,Facebook的發展路徑需要改變了。
另一種流量變現
問題是,如何改變?
自2011年以來,Facebook就一直想要通過做第三方支付的方式,實現另一種方式的流量變現,結果是屢敗屢戰。這一次扎克伯格依舊癡心不改,只是要走得比之前更遠:直接從支付進入發幣。

Facebook歷年來在支付領域做出的嘗試。數據來源:恒大研究院
在2018年Facebook丑聞達到最高潮時,它開始默默地為發行數字加密貨幣Libra(又譯為天秤幣)做準備。按照Libra協會主要成員的Paypal首席執行官舒爾曼在8月初的說法,明年年初Libra將投入發行。
使用Libra進行交易和結算,看上去很美。中國境外信用卡支付、跨境匯款的手續費極高,且效率低下,做不到24小時到賬。應用了區塊鏈技術的Libra,理論上匯款費率不到傳統費率的一半,到賬時間以秒計算。此外,Facebook還在Libra白皮書中提出,Libra至少可以為5億難以獲得銀行服務的會員提供金融服務。這就為Libra的發行披上了一層道德外衣。
同為數字加密貨幣,比特幣的發行數量限制在2100萬,不存在超發情況,但缺乏信用抵押,價格猛漲猛跌。而Libra將一籃子銀行存款和短期債券掛鉤,以此保證幣值穩定。
從用戶角度看,Libra的使用體驗也不會差。從事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研究的美國Fintech4Good網站創始人張曉晨對36氪表示:“第一步在Facebook的Calibra數字錢包開戶,然后綁定銀行賬戶。隨后就可用當地的法幣去購買Libra。然后就可以像用微信一樣,進行相應的支付或者交易。”
區塊鏈技術的成熟,使Facebook在全球發行數字加密貨幣出現了可能。從Facebook之前的支付嘗試來看,它希望通過支付甚至直接使用Libra,來實現電商和社交的業務閉環。此外,Libra的計劃中還包括發行Libra Investment token。這意味著Libra在充分發揮貨幣的支付和計算兩大功能之外,未來可能還會向金融領域延伸。
站在Facebook自身的角度,金融業務將是一個可供挖掘的富礦。
“超主權貨幣”的苦惱
關鍵是,事情做起來沒那么簡單。
此前Facebook要做的Facebook Credits就是一種虛擬貨幣,結果被警惕的美國監管方叫停。后來做的Whatsapp Pay在印度也被官方叫停。屢次踩踏紅線的結果,把各國央行幾乎都變成了Facebook的天敵。這一次也不例外。
“Facebook很危險!”參議員布朗在7月中旬美國國會就Libra舉行的聽證會上如此說。布朗形容道,Facebook就像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手里攥著一把火柴。
這把火柴就是Facebook手中掌握著大量的用戶、用戶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它有24億月活用戶,遍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數大約相當于美國、歐洲和印度的人口總和。劣跡斑斑的Facebook如何應用相關的技術和數據,自然讓人感到警惕。不過監管部門對Facebook的高度關注,更與Libra觸動了自己利益有關。Libra的使用將跨越國境,其定價、發行、交易和儲備掌握在Libra協會手上,規則制訂取決于大約100名會員。這些會員大多是金融、消費和互聯網企業,完美繞開美聯儲為首的各國央行監管體系。
所以它又被稱為“超主權貨幣”。

Libra數字貨幣體系。來源:中泰證券
這意味著,Libra本身既存在超發、擠兌和隱私安全等傳統金融風險,也有取代小國脆弱的法幣體系,剝奪其貨幣主權的政治風險,更不用提它可以用于洗錢等非法金融行為。從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Libra存在著改變全球貨幣體系的可能。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難以預測。所以,就連美國總統特朗普也發推說:“它必須拿到新的銀行牌照,并受到銀行業務規則的約束”。
重重壓力下,或許是為了展示Libra存在的意義,在聽證會上被問及Libra是否會與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進行競爭時,Libra的聯合創始人Marcus并未表示反對。結果這一態度還引發了中國國內的一陣討論。
由于門外的Facebook無法參與中國國內市場。因此Marcus的本意,很可能是在暗示Libra在海外市場與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間存在競爭關系。
不過,這個所謂的競爭關系,卻是一種混淆了概念的說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對36氪表示:“兩者無法進行比較。Libra是加密貨幣,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電子錢包。”
蝴蝶效應
Libra如若發行成功,將首開大型跨國互聯網公司發行數字加密貨幣并將其應用于C端的先例。Libra這一概念所帶來的影響力,可能已經超出了Facebook的控制范圍。
2018年,包括摩根大通和IBM等公司先后推出了B2B的數字加密貨幣進行了小規模應用。一些大型的互聯網平臺在今年轉向發行to C的數字貨幣。Facebook之后,日本的社交媒體LINE在今年6月開始了建立相關數字加密貨幣生態的嘗試。而最近跟上的接棒者,是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8月1日彭博社報道稱,沃爾瑪為“通過區塊鏈實現數字貨幣的系統和方法”申請了專利。
從沃爾瑪的申請材料來看,它計劃中的數字加密貨幣比Libra要簡單一些。持有沃爾瑪的數字加密貨幣更像是持有沃爾瑪的一張充值卡。表面上這一貨幣僅僅是沃爾瑪的代幣,但它的信息受區塊鏈技術保護,幣值與美元掛鉤,并且能夠延伸到信用領域,未來具有借貸功能。
由于沃爾瑪及其合作機構遍布全球,它的數字加密貨幣可以在全球沃爾瑪生態中通用。
實際上,不管沃爾瑪這個擬議中的數字加密貨幣與Libra有多少不同,兩者在應用場景上有以下共同特征:1. 具有線上和線下的結算能力;2. 具備跨境匯款的功能;3. 未來或具備金融借貸功能。
雖然沃爾瑪表示還沒有計劃發行數字加密貨幣。但并不缺乏數據和技術的互聯網巨頭們,完全可以復制類似的發幣模式,繼續為央行們對數字加密貨幣的監管制造難題。“Facebook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發幣)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張曉晨認為。這將迫使全球央行不得不一起坐在一起,就數字加密貨幣的法律和政策進行協調。
潮流一開,Libra本身成敗倒變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誰能想到呢?當一個用戶打開手機,使用數字加密貨幣來轉賬或者購買某件商品時,可能會引發一場蝴蝶效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