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
長春在中國
金融四十人
論壇上,介紹了央行
數字貨幣研發的進展情況和具體設計。并指出,經過五年的“996”,央行數字貨幣已經“呼之欲出”。
消息一出,自然引起了業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其中中國銀聯股份限公司董事長邵伏軍直言,“銀聯作為支付清算機構,我們真正關心數字貨幣出現后,數字貨幣得到大量運用,支付清算機構還在不在?將扮演什么角色?說實話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同時,微信和支付寶也成了眾多網友擔心的對象。
網友的這種擔心也是正常的,因為前幾個月Facebook發行數字貨幣Libra的新聞在全球傳播得沸沸揚揚,在美國眾議院針對Facebook天秤幣(Libra)舉行的聽證會上,被問及Libra是否打算與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競爭時,Calibra首席執行官馬庫斯給出了肯定的回答。馬庫斯還表示,不會和法定貨幣競爭,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才是“假想敵”。
央行數字貨幣與Libra不同
6 月18日,Facebook 旗下全球數字
加密貨幣 Libra 官方網站正式上線,Libra 穩定幣白皮書也已經公布。據官方內容顯示,Libra 穩定幣的出現,將作為一種簡單的全球貨幣和金融基礎架構,惠及數十億人。
據Libra介紹描述,全球目前有 17 億人沒有銀行賬戶,占全球總人口的 31%。在傳統的金融領域,跨境的轉帳匯款非常繁瑣,而且需要 3-5 個工作日才能完成。而且因為現金的使用,美國一年要被盜搶 400 億美元的現金。而這些沒有銀行賬戶的人,為了參與社會金融,每個月要付出 4 美元以上的手續費。
Libra 穩定幣的出現,可以讓所有人都參與金融世界,它具備價值穩定、交易快速、可擴容和安全等兼具
區塊鏈金融和傳統金融特點的功能。Facebook 這一次重新定義了“金錢”,改變了全球的經濟。
相比于Facebook的Libra,央行的數字貨幣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1、用戶群體不同
穆長春介紹,我國央行數字貨幣是由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主要面向的是中國13億人口;Libra則是由Facebook直接對接用戶,基于的是Facebook的16億全球用戶。
2、目標場景不同
據悉,央行數字貨幣似乎始終立足于國內的市場,注重M0替代,適用于零售場景,進而來實現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Libra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簡單的全球貨幣和金融基礎設施,因而它是立足于國際市場,用作跨境支付。
3、投放模式不同
穆長春透露,央行數字貨幣將采取“雙層運營體系”。在隱私保護和監管方面,將利用數字貨幣“前臺自愿,后臺實名”的特性,通過安全與隱私保護技術來管理相關數據使用權限,實現一定條件下的可追溯,確保大數據分析等監管科技有用武之地。
而Libra則是直接對接用戶的單層體系。基于2018年Facebook用戶信息泄露事件,Libra的隱私安全仍受到質疑。同時由于其可能帶來的沖擊性影響,Libra仍受到各國監管機構的持續關注。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不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